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尝荷 观海系列——故园新影 大迁徙 十四岁醒事 棒冰的记忆 诗与远方
第13版:夜光杯 2024-08-31

诗与远方

陈圣来

很流行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很喜欢这句充满憧憬、充满希望,也充满浪漫的话。“远方”代表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以及跃跃欲试的冲动与体验;“诗”代表着理想和遐思,代表着对凡俗生活的暂时性隔离与放浪一把的躁动和渴求。诗在远方和远方有诗如出一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既是身心的释放,又是灵魂的荡涤。

在手头一本即将出版的书稿中,我读到更现实也更贴切的诠释:“旅游是浪漫与世俗间的游走。往往始于浪漫终于世俗: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日子过久了,就会想去别处看看,以为那儿是新奇神秘的远方。待走近看,其实是人家的世俗世界,人家住腻的地方,讲腻的故事。回家,常常最强烈的感觉是:家,真好!平淡的生活,多好!但人们并不因此而放弃旅游。体验他们的不同文化,也是一种新奇的视角,常会触动你感怀人生,也许回家更潇洒。”这是《浪漫与世俗间的游走》作者方筱丽的感受。讲得真好。

方筱丽学哲学出身,也许在她的本能中蕴含哲学的思维,虽然这种思维用了世俗的语言来表达。法兰西伟大诗人、都市漫游者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恶之花》里写道:“真正的旅行家乃是为旅游而旅游的人。”旅游是目的。这就从文化意义上还原了旅游的本质。其实,生活中多数的旅游都蕴含着这层本质意义,旅游更大的意义在于调剂生活、调剂情绪、调剂精神,或者概言之,调剂生活的节律,将空虚和无聊暂时从生活中剔除。从这一点来说,旅游与节日的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旅游与节日已成为休闲经济的两大支柱。在这世俗与浪漫之间,在这平静与萌动之间,方筱丽完成了她一次次诗和远方的追逐:美国、秘鲁、英国、意大利、冰岛、埃及……

大凡旅游者都不同程度具备这三个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和身体自由。具备这种自由者在中国旅游者中占比越来越高,某种程度上那就是都市高品质生活的标志,是富足起来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于是,单反照相机成为国内许多驴友的标配,美篇成为这些驴友的回家作业。但是,真正将这些美篇付梓出版的却凤毛麟角。翻阅方筱丽的书稿,不仅照片照得好,而且她的游记明显木秀于林。她将所见所闻用细腻的笔调娓娓道来,且常常信手将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知识,以及电影、绘画、小说等作品中的情景相勾连,并把自我的经历、感受、联想、乡愁等融汇进旅途叙事中,使她的游记更立体更厚实也更丰腴。王国维把中国的古诗词分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方筱丽的游记肯定属于“有我之境”,因此,她的游记更接地气。

方筱丽的出游,既是一种游览,亦是一种考察,也是一种追寻。比如,她游览那不勒斯,不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她参观的那两座博物馆,而且将博物馆的馆藏展品像解说员一样向你讲解。然而,我更赏识她作为一位普通游客随意地漫步在那不勒斯嘈杂斑驳的老城巷子内,写那窄巷墙上的涂鸦,写那穿粉色短裤的男子,写排队等候品尝玛格丽特披萨的那种馋嘴,写寻觅仁慈山小教堂卡拉瓦乔的名画《七善事》的执着。这样的描写虽然细碎,却充满烟火气,并在不经意间展示了她的知识积累和女性视角。

她去冰岛,心心念念地奔那出名的北极光而去,整整两个晚上,在天寒地冻的旷野,翘首企盼,等待奇异的北极光的出现,然而最终只见一抹若有若无的北极光隐隐约约,简直无法聊以自慰。遗憾之余,她把笔触和目光投射到这个岛国的文学视角,她意外发现“冰岛的圣诞节就是书的洪流”,书是圣诞节最佳的馈赠礼品,只等圣诞夜钟声敲响,书流滚动,书香袭人。走近这个孤悬海外的国家,才知道这里全民爱看书,爱写作,他们有一句谚语:“每个人肚子里都有一本书”。冰岛是世界上人均读书出书率最高的国家,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出版过书。他们以能成为作家为荣,人们也十分尊敬作家。冰岛有近乎100%的识字率。特别让人称奇的是,如有熊孩子不想上学,警车就会到他家,如再不自觉,警察会像影子那样跟着他一起读书。作者虽然没有邂逅北极光,但笔锋一转,这样意外的故事不是比北极光更生动更独特吗?

因此,她的游记在平台上晒出,点击量几乎都在五位数,颇高。正是应着网络读者的这种盛情,方筱丽想着把这些文字和图片留存下来,于己,是份美好的记忆;于人,是份诗与远方的召唤。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