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用爱回击仇恨 当AI带来永生 一本文理兼收、意趣盎然的风物指南 为一个特别的小人物立传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4-11-17

当AI带来永生

◆ 项秉健

50后的我,印象最深的科幻小说是《科学家谈21世纪》。那时候,科幻即意味着美梦与憧憬。当下,读完科幻小说《知然岛》(柳仓著)却让人陡生忧心。

小说背景设定在21世纪下半叶,因极端天气大规模发生,幸存者被迫移居到三千多个宜居之地——隔都。其时,AI进步迅猛,人类几乎已借此实现梦寐以求的“大能、快乐、健康甚至不死”。

“沃森”是一家巨大的AI公司,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像毛细血管分布在三千隔都,通过人们随身携带的玻璃球,即时收集各种身体数据,心跳、血流、脑电、呼吸等情况,然后根据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与生活常态,提供定制的个性化日常膳食,并通过鹰隼机直接送达每一个人。“沃森”给了你健康,却带走了“人间烟火”,带走了蕴含亲情的烹调过程,也带走了随意而至的饮食乐趣。

那款神奇的玻璃球可随意镶嵌在戒指、耳钉、项链上,你启动后就会折射出五彩光芒,呈现出一个裸眼可见的虚拟世界,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平行世界。宇宙星空、森林花丛、豪宅名车、俊男靓女,种种细节,纤毫毕现。当你跳进虚幻的水流,发出语音指令,移动双目虹膜,万事万物都会随心而动,种种欲望均能满足。于是,这个世界再无婚姻嫁娶、养儿育女的“麻烦”,男女皆独居,子孙则交给“蜂巢”(为帮助孕妇解决养育之忧而建的寄宿学校);并且规定,禁止蜂巢的孩子寻亲问祖。如此,独居者便无后顾之忧,而蜂巢孩子因缺乏细腻情感、毫无交往热情,被塑造成天然独居者。倘若无聊,瓦罕先生研发的“精灵”(一款聊天软件)就活跃在玻璃球的虚拟之境里,召之即来,与你促膝相谈。其实大家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场自我对话。谈话内容既不会忤逆内心,也找不到任何新东西。

小说中那个有着湛蓝眼睛、金属嗓音的瓦罕先生和“黑衣男子”(均为机器人代表),其实,就是你自己。正是人的自恋、贪婪与急功近利,指示着AI的方向。阿尔贝·加缪说:“我们40岁时,会死于一颗我们在20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我们本身要对由此造成的结果负责,而不是该由数字技术负责。

在这本书中,人类实现了健康—快乐—不死(脑机接口让人意识永存,更有特殊计划让人在长眠状态中按时被唤醒)。但是,这还是我们真心想要的吗?我们利用技术直奔生命结果,而非丰富生命体验。“学习→工作→休闲”对应着不同年龄阶段的线性安排,给人感觉生活有着现成目的性,每一个阶段,结果是最重要的。

其实,生命的循环、更新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过程大于结果。AI所有的秩序安排都是针对生命体、满足生命体的。即便“不死”,也是基于生命体的“不死”,是一个结果。生命体是“欲”(欲望),是“受”(满足),是自恋。生命是“律”(自律),是“施”(有爱),是开放,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生命万物的和谐共生,这才是真正的生生不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