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与科学家面对面”科普微展览进社区 生物技术不断突破带来了什么? 双飞机飞入台风“体内” 穿云破雾带回气象数据 人形机器人 不只是“陪伴” 更是下一代AI终端
第5版:科创上海 2024-11-24

双飞机飞入台风“体内” 穿云破雾带回气象数据

中国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挑战者605型飞机

上海台风所参与改装的空中国王350型飞机 戴宇凡 摄

11月,少见的秋台风影响了上海。秋台风素来以走势“难以捉摸”著称,但我国台风科研人员正在创新探索各种监测手段,飞入台风“体内”,穿云破雾带回气象数据,助力台风的预报预警、城市防灾减灾。记者从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组织飞机已3次飞入台风内部,其中,10月底更是成功和香港天文台联手,使用有人飞机成功针对台风“潭美”进行双机联合观测。

“早在台风‘潭美’生成之前,上海台风研究所便持续关注‘潭美’生成前的扰动活动,提前调机至海南琼海博鳌机场,同时协调香港天文台准备开展针对‘潭美’的双机进入台风观测试验。”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介绍说,飞入台风内部观测并非易事,所以在10月24日、25日进行了两次测试飞行,随后才制定了台风最优观测策略。“我们的飞机从西往东,香港天文台则从北往南,先后进入台风‘潭美’的7级风圈至10级风圈开展观测。”

“跑道33,可以起飞”。10月26日上午9时许,随着轰鸣的螺旋桨声,一架白色的空中国王350型飞机在博鳌机场带着特殊的使命飞上了天空。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香港赤臘角国际机场,香港天文台借助中国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挑战者605型飞机启动对台风“潭美”的联合观测。经过3小时飞行,有人飞机双机进入台风观测试验,各项预定观测任务安全、顺利完成。这次试验获取的观测资料实时同化进入上海台风模式,为台风监测预报服务提供科技支撑。“试验过程中,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主要利用机载仪器对台风外核区开展观测,香港天文台主要借助机载下投式探空进行观测。”汤杰说,试验目的是观测台风外核区的雨带特征以及相关的云微物理特征,获得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以期加强对外核区云微物理过程的理解。

未来,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依托台风委员会国际合作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台风领域观测预报一体化业务,依托国际组织协同更多国际机构开展联合观测,为亚太区域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能力提升提供支撑,并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助力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