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生育友好岗 用青春视角剖析热点问题 不止胜负 如何集中精力有效阅读 上下班有弹性  带宝宝不耽误
第5版:上海新闻 2024-12-21

如何集中精力有效阅读

“夜光杯”校园行走进曹杨二中,作家马伯庸分享心得

曹杨二中学生观看“夜光杯”展板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新民晚报社主办的“夜光杯”校园行活动昨走进曹杨二中。苏轼尤爱读史,而人民文学奖、骏马奖得主,80后作家马伯庸最善于挖掘大历史中的小细节。当善写历史的知名作家揭开他如何“偷师”北宋文学大家阅读历史的秘籍时,校园行中这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大师课堂有趣又有料。

阅读欲速则不达

马伯庸的开场白一如他的小说,出人意料又诙谐幽默。他坦言,小时候拿到史书也曾发愁,直到有一天读了苏轼的《儋州夜梦》才豁然开朗。面对浩瀚的书海,读史书、学历史,首先要放平心态,其次要有好方法。

“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更要集中精力做有效阅读。”马伯庸分享了他从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中收获的读书心得:“以目标为导向,在心中设立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盯着一个点去阅读,读完一个领域,再去读另外一个领域,带着目标反复阅读,做到有的放矢。”

马伯庸还特别提到,苏轼的读书法是尽量多地阅读、踏实地阅读,才能将书中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在阅读、写作及对事物的理解等方面都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写作需要丰富经历

许多人会问马伯庸,为何他总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但在马伯庸看来,灵感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东西,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积累、不断的思考和丰富的经历基础上。“中学生写作业亦如是,应当多与人交流,多观察世界,多进行社会实践。”

马伯庸曾花11天就写完了一本《长安的荔枝》,但为了这11天里的“灵感勃发”,他做了十几年的“厚积准备”,学习了盛唐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盛唐人的生活习惯,去查了荔枝的生长过程,还有广东、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山川形势等。这也是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对马伯庸写作带来的诸多影响。马伯庸从一遍遍研读历史故事中积累和汲取多元素材,也在游历名川大山的过程中,观察地域历史和文化细节,让他的故事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

语言不要简单粗暴

写作中究竟可不可以用网络用语?讲座中,有学生提出对网络热梗的困惑。马伯庸说,网络用语并非洪水猛兽,但要警惕语言贬值的现象。语言有其自身生命力,一些流行语会随时间消逝,而只有有价值的词汇才会最终留存下来。

“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滥用网络用语,过度使用简单粗暴的网络语言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使人变得懒惰,进而影响阅读和理解能力。”马伯庸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多用精准、严谨、经典的语言,“就如同古人表达遗憾,程度高的用‘叹息’一词,程度低的称之为‘唧唧’,每一个微妙的变化都会有一个对应的词。人需要主动性的阅读、思考能力,由此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对表达和创作都有帮助。”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