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为什么说吴昌硕与上海互为成就 词清墨雅  铁笔柔情
第15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4-12-28

词清墨雅 铁笔柔情

古贤诗意竹石图轴

篆刻 既为海曲将军别部司马且复阳乐侯相 临溪亭长犹自可喜

隶书宁独辞高联

行书壮暮翁题方介堪雁荡山色图立轴

丁申阳

“趋古步今”刘一闻作品展正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展出,本刊特邀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撰文,评述刘一闻的书法和篆刻艺术。

镜头拉回到1988年的夏天,在当时虹口区业余大学的书法篆刻班上,有一位儒雅的老师正在为大家上课,那标准的普通话和充满磁性的嗓音,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话语间偶尔透出的诙谐,一下子就赢得了学员们的喜爱。这位先生便是刘一闻。打那时起,我便与刘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篆刻有法,妙处在人

书法有法,篆刻也有法,但妙处在人。我记得在当时我学书法的课堂上,刘一闻先生常给大家讲的就是“为艺要活,做人要真”。他对于一些不良现象往往会直言反对,看不惯的决不惯着。但刘一闻先生对于学问,对于艺术,对于志同道合者却又谦逊和善,谦谦君子。

再说“美”,每个人的审美观各自不同,但基本的做人要素才是第一的。其实审美就是一个人的品位,中国人讲究“品”,生活有品,艺术有品,书法篆刻更有“品”。审美观的高低决定了这个人的品位、学识、涵养。无论是个性也好,风格也好,根本问题是审美。在我看来,“上品”之作,皆因格调高、风格强而超凡脱俗;反之格调低则显得落入俗套。而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篆刻又特别容易因为文字的普及被大众审美“俗化”,从而阻挡了一些审美认识上的进步。其实,审美始终有时代之分,雅俗之分。所谓时代审美可以在书法史上来区分,从二王到龙门二十品,再到颜柳欧赵,每个时代都会有大家推崇和喜欢的书体,当然经典永远是被大多数人推崇学习的,也可能只是少部分人去追求的。专业审美和普通审美负责艺术的雅俗之分,专业审美往往以主体艺术标准去欣赏,以古代经典来衡量,从专业的角度考量艺术品的各个方面;而普通审美则是“大众化”的,是稀释专业审美价值后面向普通观众对于艺术品需求的,其实就是“俗”化的“雅”。当然“俗”也不是毛病,艺术有了“媚俗”才是悲哀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书法篆刻审美中,大部分人似乎仅习惯于以结构方正、匀称,笔画横平竖直来衡量作品的优劣,却往往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篆刻作品中,有大量或“古”或“雅”或“欹侧相间”的精品存在,而刘一闻先生的篆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规整和机械的对称,体现出其横溢的才思和超然的审美意识。

以刀代笔,以笔捉刀

再来谈谈刘一闻先生的书法。刘先生在当下海上书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士,故而其书法作品简约朴素,刚柔并蓄,清丽平和,在淡雅里流淌着一股清流之气。其实刘一闻先生早期的书法颇有谢稚柳先生的行草韵味,用笔简约轻灵,线条使转自如,颇具魏晋风度。进入新世纪,他的作品形式多以对联为主,字形、用笔也随之变化。一般人以为他的用笔好似“刀削”,实则他的这种书风来自碑学之美,书法用笔一般以中锋圆笔为主,而侧锋方笔同样可以展现汉字书法之美,并大大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多重性、多样性。刘一闻先生曾说,清代中期后,由于人们借鉴了碑学书法之美,使书法创作在帖学走向程式化的末路上有了新的转机,特别是金农,伊秉绶二人,皆是在碑学上成功借鉴了古人之笔,而又另创风格、自立面貌的典范。然而刘一闻先生没有直接去模仿金、伊两家的用笔和结体,而是巧妙地绕开了“简单摹写”的路径,在字形上楷、隶、行相结合,线条上以方带圆,特别是他在墨法上以润取妍、浓淡相宜,使其书法作品更具名人雅士之风。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刘一闻先生与那些仅偏重于碑学用笔的方式拉开了距离,他的书写并不是简单归结为在篆刻的边款上脱胎而来,实质是以晋韵为主,加上用笔的变化和出于简帛书法的字体融合而成的独出机杼的刘氏风格的书体。这种看似与传统不合的用笔之道,却恰恰体现出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自信,也说明他完全打通了刀笔之间的界限,将走刀和运笔融合,心手双畅。书法讲究笔法、章法、字法、墨法,只要有了这四法的精研,一切皆为上品。真正的书法家、篆刻家是可以赋予古人范本新的生命力的,所谓“师古而不泥古”也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必须坚定地去履行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自我的精神自由。一旦手握住了毛笔、刻刀,便是笔墨和印石的王者。

古代书论中曾评说书法的两种境界,一为有的作品初见如花,再看便是没有生命力的假花。二为有的作品初见甚丑,再视则如钟鼎,充满了古意神韵。当我们去审视、评判一件好作品时,要从时代性、个性、共性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去观照。如果我们简单地停留在共性的审美而忘了个性的存在,也许会妨碍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我想,刘一闻先生正在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他作为书法和篆刻的复合型艺术家,正以刻写时代的足迹,行走在海派艺术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他以刀代笔、以笔捉刀的创作手段,将会在新海派书法篆刻艺术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