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终于看见了写有“风陵古渡”的高大牌匾在阳光下闪耀,车子在黄河岸边停了下来,我走上防波堤斑驳的步道,凝望着暗黄色的河水缓缓流动,隐约可见对岸有一座城楼的轮廓,影影绰绰。那就是黄河南岸的潼关城楼吧,风陵渡果然与潼关隔河相对,距离很近。
黄河几字弯进入晋陕大峡谷后,由北向南奔流,到了潼关附近,由于遭到东西走向的秦岭支脉华山的阻挡,折向东行。风陵渡就位于山西芮城与陕西潼关相邻的黄河东转拐角处,扼距晋陕豫三省的交通咽喉。黄河挟带着大量的泥沙在这一带流淌,导致流向摇摆不定,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俗语由此而来。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许多人知道风陵渡,是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小说中,郭襄在风陵渡口与杨过初次相遇,对他一见钟情,但杨过心中只有小龙女,注定了两人有缘无分。郭襄相思成疾,终身未嫁,最后在峨眉山出家,成为一代宗师。郭襄与杨过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们记住了风陵渡这个富于浪漫气息和江湖色彩的地名。
其实,风陵渡的历史远比小说呈现的时代背景要悠久得多。相传黄帝轩辕氏与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展开涿鹿(今河北张家口东南)大战,蚩尤施展魔法,霎时间瘴气毒雾弥漫四溢,让黄帝的军队晕头转向,进退失据。关键时刻,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到,推出他制造的指南车,为大军指明方向,最终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斗中牺牲,黄帝将他埋葬在此地,后人称之为风后陵,风陵渡也因此而得名。
古往今来,风陵渡发生的重大战事与历史事件不计其数。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15年,为了争夺河西,秦国与晋国激战风陵渡,打得难解难分;东汉末年,曹操西渡风陵渡,讨伐韩遂、马超;魏晋南北朝,西魏的宇文泰在风陵渡击败了东魏的高欢。抗战烽火年代,1938年8月,日军攻陷山西永济,企图占领风陵渡,国民革命军第31军团的教导团团长李振西率领两个营,坚守保卫风陵渡的最后一道防线韩阳镇。他发动当地民众拆下铁轨、枕木,修筑堡垒工事;将居民组成运输队;百姓自发站岗放哨,监视敌情。中国军队与日军血战15日,挡住了拥有战车、重炮的日军无数次的攻击。打到最后,两个营兵力仅剩下不到100人,终因寡不敌众,韩阳镇失守,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勇气依然令敌寇胆寒。庚子国难,慈禧太后仓皇西逃,也是从水情较佳的风陵渡渡的河,然后进入西安;还是在1938年,诗人艾青坐船过黄河前往潼关时,写下了《风陵渡》一诗:“风吹着黄土层上黄色的泥沙,风吹着黄河的污浊的水,风吹着无数古旧的渡船,风吹着无数渡船上的古旧的布帆”。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使得风陵渡与黄河在诗人的笔下充满历史的沧桑感与时代的凝重苍凉。
第二天早上,乘车前往潼关。当车子驶上风陵渡黄河大桥,对岸的潼关城楼赫然入目,庄严雄伟,气宇非凡。一河分两岸,左边是陕西,右边是山西,令人对金人赵子贞的诗《题风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有了直观真切的理解。再看身后的黄河,风陵渡那个90度东转的大拐弯,呼之欲出,一清二楚。黄河折向东流之后,河道骤然变得开阔,洪波浩荡,一望无际,阳光下的黄河水不再浑浊,而是闪烁出金黄色的光晕;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姿态动人。
我以非渡船的方式,过了一次风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