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消费者刚办了储值卡,商家就人去楼空……预付式消费领域不时出现的“商家敛财跑路”现象,让消费者大为头疼;有些案例还有“职业闭店人”参与,帮助商家“金蝉脱壳”,损害消费者权益,增加维权难度。
如何整治“职业闭店人”乱象?昨起,《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施行,有望从源头限制“职业闭店人”的违法行为。
《实施办法》规定,有证据证明申请人明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股东、注册资本或者注销公司等方式,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者规避行政处罚,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记机关依法不予办理相关登记或者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
虽未提及“职业闭店人”,但其中提到的将法定代表人、股东等变更为其他无实际偿债能力者的行为,正是“职业闭店人”常见操作之一。新规有望精准打击滥用公司登记便利化措施的恶意行为,尤其规定了已办理的也可以撤销,让“职业闭店人”和不良商家更难钻空子。这也警示相关经营者,想通过“职业闭店”找人背债、自己跑路,行不通了。
堵住“职业闭店”之路,是进一步规范预付式消费必不可少的一步。此举能更有力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让预付资金更加安全,从而进一步提升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