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监听哈马斯通信
8200部队早期的无线电监听站内景
8200部队的网络作战人员
此起彼伏的中东冲突里,以色列情报机构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除了刺探对手机密、“斩首”敌方政要的摩萨德外,还有一个行事低调的狠角——8200部队。之前发生的哈马斯领导哈尼亚意外身亡、黎巴嫩真主党遭遇“寻呼机爆炸”等事件,背后可能有8200部队出没,让这个以纯数字命名的以色列秘密情报部队浮出水面。
历史变迁
8200部队隶属以色列军事情报局(艾曼),负责搜集信号情报(SIGINT)、破译密码等,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时期建立的“第二信息服务部门”(SM2)。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艾曼将其升格为515部队,代号“兔子”,并将总部从特拉维夫迁至雅法港。成立之初,515部队规模小,一年预算也只有1.5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25万美元),所用的电子设备都是二战中美军用过的老型号,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诉诸“粗糙但有效的手段”,例如在两根杆子之间串上金属丝,用作老式民用无线电的天线。
1954年,515部队总部迁至艾曼总部所在地格利洛特基地,并将下属的监听站拓展到全境,还通过对美采购和以色列军备发展局(RAFAE)自研等渠道,添置多套先进计算机设备,大大提高算力,又于1960、1966年分别组建“计算机和机械化记录中心”(MAMRAM)和“羊角号”预警中心,这些举措很快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发挥奇效,在战前就拦截破译了大量埃及和叙利亚空军的通信,为以军奇袭成功立下大功。1968年,他们更名为848部队,并获得大笔预算,同时在侵占自邻国的戈兰高地和西奈沙漠建立多个信号情报中心。1975年,艾曼对该部队进一步重组,代号变为8200部队,内部称“国家信号情报部队”(ISNU),指挥官为准将,副指挥官为中校,获得大量人员和资金投入。2002年,以色列颁布《国家网络倡议》,建议由专门机构负责网络安全,8200部队被选中,由此开启新的情报获取途径,并在2009年前后具备网络战能力。据信,8200部队参与了多次重大网攻,包括2010年投放“震网”病毒袭击伊朗铀浓缩工厂。
如今,8200部队下设负责开源情报的哈扎夫部队、负责地面实时信号情报的赞德森部队,以及负责技术保障的81部队等分支,担负以色列近80%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是中东最强大的技术侦察部队之一。英国皇家联合三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彼得·罗伯茨称,“除了规模之外,8200部队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不相上下”。
网罗青年
目前,8200部队是以军规模最大的单位,约有1万人。与别国军情部门多由军官和士官组成不同,8200部队大多是义务兵,23岁以下人员占比高达73%,且该部队在人员招募方面享有特权,只要发现“钟意”的对象,便可无条件优先“纳入麾下”,因此号称集中以色列“最优秀的青年”。
要想成为8200部队的一员并非易事,需要通过层层选拔,其难度仅次于飞行员选拔。事实上,8200部队对候选人的选拔考查早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了。除了查看学业成绩、校方推荐、派征召人员到校实地考查等方式外,8200部队还从一些竞争激烈的高中项目中预先遴选通信和信息技术“天才”。其中一个项目名为“成就”(Magshimim),通常为期三年,对象是以色列南部和北部贫困地区15至18岁的高中编程和黑客人才。入围者首先要通过关于数学、逻辑和算法的在线测试,然后是一系列更为严格的考试和审查,以检验他们在编程、语言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并将那些容易受到犯罪活动影响的“不道德者”淘汰出局。入围者,“每周有两天放学后会增加3小时的课程,每周完成10小时的网络相关家庭作业,每年参加两次研讨会”。
通过预选只是第一步,正式选拔环节,候选人还要进行一系列能力、心理和医学测试。分数达标者还需进行为期半天的面试,不过这次的考官是8200部队的年轻战士,考查的内容除了数学、语言、编程等知识外,还包括好奇心、毅力、分析思维,以及快速适应、快速学习、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服役后,8200部队的新兵会在格利洛特基地分成若干小组,接受半年的培训,包括电子工程、编程、阿拉伯语、通信等各种科目,以及如何生成和分析情报、利用信号情报以及数据挖掘等内容。一位前8200部队成员透露,“培训的强度很高,每天12至18小时,从清晨学习到深夜,而且还要定期参加高压模拟训练”。培训采用的情境规划教学法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类似,教官会将技术问题和情报问题结合起来设置模拟情境,如要求学员编制一个软件来对敌人的通信进行解密,然后通过分析提出可能的行动方案。
8200部队的人员更替非常快,平均在岗服役时间为4年,人员年流动率高达25%。得益于此种选拔培训机制,8200部队培养了大量网络安全和技术领域创新人才。退役后,这些人员除了在知名高科技企业任职外,还创办了1000多家公司,这使得8200部队成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孵化器,有学者甚至将这支精英部队比作“以色列的耶鲁”。
不乏争议
随着8200部队能力不断增加、活动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国家安全和私人隐私之间的界限往往变得模糊不清。法国《世界外交论衡》2010年披露,8200部队运营着庞大的间谍网络,在内格夫沙漠的信号情报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监听站,能监控整个中东、欧洲和非洲的电话、电子邮件和其他通信,并对船舶实施跟踪。8200部队还窃听海底电缆,在以色列驻外大使馆设有秘密监听站,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设有监听单位。因此,对8200部队情报活动过界越权的担忧以及道德法律层面的争议质疑也不断增加。
2014年9月,43名8200部队退役军人联名签署的抗议信在该国《新消息报》上发表并在第10频道播出。信中曝光8200部队对巴勒斯坦人私人电话、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活动等个人通信进行全面监控,同时也对该部队滥用所收集私人信息的行为予以谴责。这些退伍军人称,8200部队利用监控对象性取向或健康状况等私密信息向其施压,以“胁迫他们成为线人”。批评者认为,如此大规模的监控破坏了基本的人权和公民自由,侵犯了巴勒斯坦人民的隐私权和尊严。2021年,有8200部队背景的以色列NSO网络情报公司爆出“监听门”事件,其开发的“飞马”间谍软件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渗透到智能手机并提取大量数据,包括短信、电子邮件、照片,甚至可以获得麦克风和摄像头访问权限,监控用户的实时活动。据多家知名媒体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该软件监听范围高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象甚至涉及多国元首和政界要员,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