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中学学生用AI软件让学校创办人——中国近代化学家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的铜像“动了起来”,有趣的视频出现在开学典礼的大屏幕上,给师生带来惊喜 余光辉 摄
普陀区洵阳路小学的开学典礼上,机器人“克鲁泽”作为特邀嘉宾,给孩子们送上新学期的祝福 受访单位 供图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
也许,就在昨天,你还在借助DeepSeek的“神秘力量”赶作业“补天”,或者抓住假期的尾巴尖儿走进影院,在小哪吒的身影中,感受传统文化和顶尖动画科技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或许,还不曾有过一个假期,用两大“现象级”话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AI时代扑面而来。
而这一切,“TA”自己同样看见了。
“新学期伊始,申城校园里弥漫着熟悉又新鲜的气息。走进教室,黑板旁的AI助教正用温柔的声音解答学生的疑问;操场上,智能运动设备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次跳跃与奔跑。AI技术的悄然融入,让校园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在AI的助力下,学生们将拥有更多探索未知的机会,而老师们也将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性化教学中。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教育的未来正悄然书写。”
这是在和记者数次对话后,DeepSeek凝练出的一段文字。开学首日,诚如“TA”自己所言,申城校园有AI更有爱,师生们用一个个问号开启新学期。
尝鲜
不做新技术旁观者
在格致中学的草坪上,该校两位创始人中国近代化学家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的铜像多年来并肩而立。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动起来”。
“寒假静得连元素周期表背到第几位都能听见。”“站得我腰椎间盘都突出了,转眼间同学们要回来了。”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思考着该送学生怎样的新学期祝福。“蛇年要像硫化汞,红红火火不褪色!”“我也想好了,新学期反应是勤奋加笑声等于满分,方程式配不平别找我,走,老徐,我们去喝杯咖啡!”
当这段有趣的视频出现在开学典礼上的大屏幕上时,着实给了师生们不小的惊喜。这是高二(1)班男生谭润鸿指挥多个软件完成的作品。“在寒假里,我的朋友圈中出现了许多小视频,有的是小猫咪在做饭,有的让老照片中的人物动了起来,我也跃跃欲试。”谭润鸿说,他首先想到请最热门的DeepSeek创作一下,然后发现,它并不会直接制作视频,于是调整了指令,请它生成视频脚本,并且增加“学生重返校园”“新春”“开学第一课”等关键词。AI的聪明,超出了小谭的想象,“30秒后,AI生成了6组不同的镜头,其中还包含一组定格动画,最后还不忘给我增加一组‘创意备注’,最有意思的就是徐寿抱怨腰痛……”谭润鸿介绍,生成脚本后,他和几个同学借助即梦AI生成视频,又借助讯飞星火生成人物配音。这一切,来源仅仅是一张静态照片,不得不让人感叹AI的神奇。在格致中学副校长徐励眼中,同学们积极拥抱新技术的热情十分可贵。而作为生物学科高级教师,她也提醒了小谭AI也会犯错,比如,“腰间盘突出”不够准确,“腰椎间盘突出”才更严谨。
小谭的心得则是,“可以基于之前的问答进一步收缩问题的范围,这样会得到更为满意的答案!”越来越多的老师也正在意识到,如果说AI有魔法,那么,提问能力是帮助学生掌握魔法的“魔杖”。
上学期末,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个蓝色的新朋友——科学机器人“AI蓬博士”,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短短一个月中,统计显示,学生与它交流的次数高达700次。这引发了老师的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孩子们不仅仅满足于“我问你答”的简单快乐?寒假期间,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蓬博士”“加班加点”学习了DeepSeek优秀的深度思考能力,2.0版今天一早笑眯眯地出现在教学楼门厅。孩子们凑在一起,想着怎么用一些“难问题”考验“蓬博士”的智慧。“怎么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小学生可以追星吗?”“AI可以取代人类吗?”“你可以设计出一种地球上没有的食物吗?”没想到,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难倒“蓬博士”,他设计出了“月球熔岩煲”和“星际莓果”。点开“蓬博士”头像旁的按钮“看脑洞”,孩子们发现了AI“变聪明”的奥秘,“小朋友可能是想寻找一些有意思的答案,所以我的回答需要充满创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嗯,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五年级男孩陈禹凡感叹。
技术人员介绍,希望通过“启发式对话+情景化训练”的模式,让孩子们获得沉浸式思维成长新体验。未来,还可以引入辩论、接龙等方式,由机器向“人类小孩”发起挑战。“我们希望帮助孩子建立‘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路径,这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校长余祯希望,在一次次对话中,孩子们能成为独立思考的“问题解决者”,这是他们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增智
智慧校园展新图景
“121,木头人!”新普陀小学的操场边,一群一年级学生正对着智能体育屏手舞足蹈。屏幕实时显示着游戏次数、积分,甚至学生的心跳数据。“小胖墩”轩轩被系统标记为“体质待提升”,体育老师为他定制了专属跳绳计划。校长指着改造后的“智能体育角”介绍:“原本是闲置的楼道,现在成了最热闹的地方。AI让运动数据可视化,也让‘因材施教’有了科学依据。”
在长宁区延安初级中学的智慧体育课上,跨学科的“AI体锻”项目让学生们欲罢不能:一边玩“单词大作战”比拼英语词汇量,一边完成深蹲挑战;体育版“俄罗斯方块”则需要学生快速移动拼接图案,同时计算卡路里消耗。“以前跑800米很枯燥,现在觉得体测像闯关游戏!”一名学生擦着汗笑道。智能设备还会将采集的运动数据上传到学校数据平台,对学生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反馈,形成一套学生专属的后台锻炼档案。“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还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分层教学和精准指导,帮助学校更好地管理体育教育资源。”延安初中副校长杜鹃介绍,智慧体育屏包含跳绳屏、锻炼屏、教学屏、形态向上屏、50米跑步屏等10余块屏,此外,AI录播系统也已覆盖11间教室,详细记录师生上课状态。新学期,AI将让“活力课堂”更有活力。
“过去,AI课多是信息科技老师的‘专场’,现在语文、体育老师都得学用AI工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员王世达说。在晋元高级中学的历史课堂,AI技术正在解决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小论文常出现史实错误。教师鲁鸣展示了一段教学视频:学生输入主题“五四运动”后,AI大模型迅速生成了一份包含关键事件、人物和争议点的提纲,甚至标注了易错点。“以前改作文像大海捞针,现在AI能精准定位问题,还能推荐参考文献。”一名学生兴奋地说。
晋元的生涯规划课上,AI大模型则成了“人生导航师”。学生输入兴趣关键词后,系统自动生成高中选科建议、大学专业推荐,甚至模拟未来职业场景。“以前选科靠‘拍脑袋’,现在AI能结合我的成绩和性格分析,感觉更靠谱了。”高三学生小陈说。
思考
热点话题全员讨论
在首个“非遗春节”的春晚舞台上,李子柒的非遗华服与扭秧歌的AI机器人同台亮相,国产AI模型DeepSeek引爆全球,电影《哪吒2》以百亿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十……在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位育中学,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交给了90后教师尹珺的微课“创新思维与文化自信”。
尹珺的课堂上,既有对动画场景生成、语音合成、AI辅助剧本创作等技术的剖析,更启发同学们深思,“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成果。创新思维是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关键。创新思维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于尝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微课结束前,她也“剧透”,“感谢DeepSeek为本次讲座生成了脚本大纲,感谢Kimi生成PPT模版。”
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AI+”深度学习馆是上海市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命名的首批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为同学们提供智能汽车工程、智能网联、新能源材料、无人自主技术、大飞机研发等前沿领域的学习体验,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到产品的全方位人工智能学习平台。今天的开学典礼上,人工智能的话题,也成为家长和年轻人们交流的主题。高一(8)班张修铭的爸爸是一名物理学工作者。他寄语同学们,“愿你们以哪吒勇于突破不服输的精神,在学习上超越自我,在科技上大胆创新、成就卓越”。高一(5)班鲁嘉睿的妈妈是大学教师,她希望同学们能培养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愿你们在思考中成长,在探索中进步,今后为建设科技强国添砖加瓦”。“第一,把AI当学习伙伴,而非答题神器,让它帮忙查资料拓视野,但坚持独立完成深度思考。第二,多参加需要动手动心的活动,比如实验课和志愿服务,这些AI难以复制的经历会让你们走得更远。技术再强大也夺不走你们眼里的好奇,手上的温度,心中的热爱。新学期我们既要驾驭新科技,更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高一(10)班吴乐阳的妈妈想对同学们说的话。
“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替代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校长眭定忠提到,该校试点“AI心理陪练系统”时,特别强调“人机协作”:“当学生倾诉压力时,AI会先安抚情绪,再提醒老师介入。冷冰冰的算法里,必须保留教育的温度。”
上海嘉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爱心志愿者也在普陀区启星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带着AI“伙伴”出现,陪伴“星星的孩子”体验了镜像感应“切水果”游戏,拉开了新学期AI体协同感统训练的帷幕。
校园里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楼梯转角、洗手间湿滑地面,还有实验室的电源插座哦!”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园响起了机器人“克鲁泽”的提醒。“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有温度的伙伴。它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安全知识,比传统说教更生动。”校长朱乃楣笑着说。
相关链接
2024年12月,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鼓励并支持全市中小学(含中职校)、幼儿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与体验。《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施要求(试行)》同时发布。根据规划,到2026年,本市将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高地、实验基地和重点应用场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创新实践案例。今年1月,本市89所学校被选定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