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苏联电影《蓝色列车》关注中国革命 穿云破雾  俯冲着陆
第16版:军界瞭望 2025-02-17

穿云破雾 俯冲着陆

战机起飞

战机滑行

机场进近程序是飞行员根据仪表提供的方位、距离和下滑信息,对障碍物保持规定的超障余度所进行的一系列预定机动飞行方法,以确保飞机能对准跑道,下降高度,顺利着陆。通常情况下,机场进近程序都遵循“高度越低,下降率越小”的原则,这样着陆比较安全。但也有个别机场因情况特殊,进近程序随高度降低反而下降率更大,出现反常操纵现象,航空圈里习惯叫“俯冲着陆”。

受领任务 情况复杂

当年,我所在的航空兵团刚通过两年的国产新歼击机改装训练,空军命令我们跨区机动,从长城之外奔赴东南沿海承担战备值班。这意味着我们团一下子从普通作战部队越过战略预备队,直接跨入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行列,担负主要方向作战任务。

我们团虽借新机改装实现装备跨越,但之前毕竟是使用老机型的一般部队,且十几年未外出执行任务,经验并不充足,只能边做边学。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北方晴好天气多,部队组织简单气象飞行多,飞复杂气象的经验相对不足,而我们团从天辽地阔的北方平原一下子去层峦叠嶂的南方濒海山区,纬度降低20多度,陌生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和繁重的战备任务,都形成巨大的考验。

上级考虑到我们团的情况,安排了一个月的南方低气象驻训,让部队初步了解南方低气象特点,但这只能算是复杂气象适应性训练,对即将进驻的任务机场还是无法提供相似的地理环境适应性训练,只能是到了以后逐步适应了。

创新思维 模拟加工

各国空军机场大同小异,飞行员驾机下滑着陆时感觉差不多,容易适应。任务机场偏偏“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在国内称得上“净空条件最差,技术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飞机起飞时可以面向大海,一马平川,平稳上升,可着陆时却得翻山越岭,实施奇特的“俯冲着陆”。

之所以在如此低的高度还要俯冲,是因为飞机穿云下降线上有一道山梁,首先要保证飞机安全越过,然后再尽快下降高度。如果飞机前面不保持高度,就会撞山;后面速度不快,就来不及下降进入着陆航线了。这种要求让外地来的飞行员很难适应,行话叫“飞行技能的负迁移”——也就是过去千锤百炼形成肌肉记忆的技术要领,到了任务机场却变成问题动作,相当于拿炒菜的动作去打铁,拿开船的动作去开车。

为此,我们先在驻地机场利用机载导航仪展开训练,这也是真实的飞行训练,只不过使用导航仪模拟任务机场导航台,然后完全按任务机场的进近程序练习着陆。此举效果不错,相当于把南方机场“搬”到我们本场,飞行员更直观了解那里的地理特点及环境影响,有效抑制“飞行技能的负迁移”。

超越条件 强行降落

终于,我们团出发了,历经两天的长途机动,经过数个外场加油补给,第二天下午,我们在中转最后一站起飞,直飞任务机场。

据说,该机场有些神秘色彩,每批执行任务部队进驻时,天气都不好,仿佛老天爷特意安排“下马威”。我们也没能例外,飞行途中接到预报,当地天气突变,机场云底高、能见度都低于开放条件!

我们已经飞了一半航程,不可能再返回起飞机场,而且下半程的备降机场也因恶劣天气不能开放,“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超条件强行降落!“低云”加“低能见度”,这两个赶到一起是最难飞的,如果碰上前者,飞机只要出了云就是朗朗乾坤,很容易看到跑道,如果是后者,也好办,飞行员即便向前看不清跑道,但能向下看到地标,判断航迹,心里也有些底,不致产生恐慌。可要是出了低云再遇上雾霾等低能见度场景,就很难受了,就像在蓬莱仙岛,一片混沌,飞行员容易焦虑急躁,影响技术正常发挥。

好在我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全,飞行员正常发挥,最后全部一次着陆成功。当时,这在空军内部被传为佳话! 方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