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琪
坐在日本的音乐剧场里,虽说有不少青年人,但仍以中老年居多。据说在东京,十个日本人中有一个在剧场和展览馆。在东京短短的一周中,听了几场音乐会,几乎一票难求,场场爆满。观众的着装既不盛装,也不随意,大方得体,大概是大多数人简约出行搭地铁公交的缘故。迟到中途入场的也极少,看来日本人的“不打扰别人”的意识已深入骨髓了。
西方音乐家对来日本演出情有独钟,例如,像阿格里奇这样顶级的钢琴家甚至每年要在日本待上一段日子,西方的古典音乐需要靠东方的市场来拓展续命。但在日本看过几场音乐会后发现,日本人的鼓掌这一拍,仍是“日式”风味十足。
再火爆的音乐会,日本人的鼓掌整齐划一、开始与结束高度统一,没有指挥,胜过指挥,不仅鼓掌的起始一致,结束时也戛然而止。在欧美听到好的音乐会,观众鼓掌中经常夹带着欢呼,掌声此起彼伏,热烈奔放。国人的热情在鼓掌中也毫不吝啬,尤其在意返场的实效,毕竟返场加演越多的音乐会性价比要高出好多。
演奏完立即鼓掌的,礼貌胜过赞美、形式大于内容。能停留几秒钟再鼓掌,至少证明观众被音乐表演所打动,还沉浸其中,一旦缓过神,雷鸣般的掌声。日本观众的掌声一般不急不缓、中规中矩,那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不常见。其实,日本听众的专业水平并不差,只是他们的鼓掌更在意集体行动,个性不轻易流露而已。
在一场维也纳歌剧院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上,最后返场加演的曲目是耳熟能详的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双人舞,前奏是很长一段优美的钢琴独奏,小提琴家躲在幕后,当轮到小提琴旋律时,小提琴家边拉边缓缓走到舞台中央。这样的舞台设计很想掀起高潮,等待出场的欢呼和共鸣,但在场的日本观众没有一个敢打破常规,默契地给予及时的掌声。
然而,一旦符合规矩,台上台下也互动有加。在另一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音乐会上,有一首歌颂劳动的欢快歌曲,其中需要观众击掌配合,旋律的变化、击掌的节奏和始落,具有不小的难度,儿童的临时指挥也有点怯场,但全场像排练过似的,对每一段击掌点的踏入正正好好,随后鼓掌的节奏也拿捏到位。
鼓掌算是最常见的情感表达,公共场合中的个体与群体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国民性,在克制和收放自如之间,日本人更趋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