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上海科研团队发布破解“生命密码”新成果 治疗帕金森病新突破 复旦团队发现原始创新靶点 禁令背后的诚信与创新之辩 校园“中医风”教育新活力
第7版:科教卫新闻 2025-02-21
高校开始对用AI工具代写论文、代做实验说“不”

禁令背后的诚信与创新之辩

这学期开学后,大学生小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他说,已经从各种人工智能(AI)里搜集不少资料,但最近学校突然宣布,禁止使用搜索软件生成论文。小张纳闷地说,从前年的ChatGPT到今年最新问世的DeepSeek,迅速风靡世界,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不料校园里竟出现一纸“禁令”,这是不是与教育技术的进步背道而驰呢?

价值打折

据记者了解,近期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发出通知,严禁学生使用AI工具撰写论文。比如,某高校学报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称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生成的文章,如果在论文创作中使用过相关工具,需标注说明清楚,如有隐瞒使用情况的,将对文章做退稿或撤稿的处理。同时,国内多家期刊也发表声明,对投稿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AI使用途径加以限制,如果论文主要内容是利用AI工具生成的,一经发现就要以“学术行为不端”做出严肃处理。

高校禁止学生用AI写论文,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学术诚信是首要因素。AI生成内容具有高度的便捷性,这让部分学生动起“歪脑筋”,企图通过AI软件直接生成论文,轻松完成学业任务,这无疑违背学术研究应追求真实、原创的精神。一旦这类行为泛滥成灾,学术领域将被虚假与抄袭充斥,学术的公信力和价值将大打折扣。据一些高校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存在明显的AI代写痕迹,从语句的机械性到内容的空洞性,都暴露了这种新型的学术造假行为。

疏堵结合

“这个话题在高校里的确很热。前几天我收寒假作业,发现确有同学是用搜索软件完成的,但我没有禁止,而是要求同学们明确标注出来,是整篇还是某些段落是借助搜索得来。”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顾晓英教授表示,大学里的作业、论文一般具有比较强的学术性,需要特别的严谨,还要有创新,但从现在流行的几个搜索软件来看,不仅思辨性和创新力明显不足,就是搜罗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她说:“我曾经让某款搜索软件写一下‘对上海大学顾晓英的评价’,结果吓了一跳,其中涉及我的学术成果、获奖项目等基本信息有不少是错的。在课堂上,我向同学们现身说法,如果是文科生做课题、写论文,一定不能依赖搜索软件,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查文献资料。如果是理工科学生,一切实验数据、演算过程都不能仅凭搜索软件给的答案,必须是亲自探究得来的每一个结论。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的差错,也会导致整个实验报告谬之千里。”

毋庸讳言,大学生对运用搜索软件也存在着矛盾心理——既爱不释手又心存忐忑,就怕搜索出来的文字逃不过“查重”的火眼金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智库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娜介绍,最近她请教了好几位学术期刊的编辑,他们坦言,现在好多投稿平台都接入AI,很容易“查重”。此外,学科审稿人、评审专家等也能大致看出哪些文章是“非手笔”,那些文笔乍一看很优美、很流畅,但写得啰唆且没什么观点,基本就是AI“炮制”的。张海娜说,一方面,AI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翻译、检索整理、数据处理、文字润色、生成动画等;另一方面,对于个人不了解或者了解较少的领域,通过AI的推荐去阅读和归纳,可以节约查找基本资料的时间。因此,不必也不可能“一刀切”地杜绝学生使用搜索软件,应鼓励大学生掌握并合理利用软件,但一定要有边界,不能一味依赖。落在纸面上的学术研究成果,要凸显独立思考,强调原创和创新。

“今后我在布置作业时会更宽松些,要求学生先自己独立撰写一篇,然后用AI软件生成一篇同题文章,最后再要求每个人对上述出自不同‘手笔’的两篇文章做一番比较。这一定会非常有意义的。”顾晓英教授说。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