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看连环画《哪吒闹海》谈海派连环画的破界之旅 赏东方美学大集成之竹刻扇骨拓片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5-02-22

看连环画《哪吒闹海》谈海派连环画的破界之旅

◆张 燕

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百亿票房点燃国产动漫市场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9年版《哪吒闹海》的混天绫在数字时空再度翻飞,这场横跨四十多年的文化接力恰与聚焦陈光镒、贺友直、顾炳鑫等十八位艺术巨匠的《海派连环画口述史》形成巧妙互文。回望中国现代美术的黄金时代,更在国潮涌动的当下,为传统艺术破茧重生提供了历史注脚。

哪吒的时空漫游:

从纸本叙事到银幕神话

20世纪50年代的连环画《哪吒闹海》,以工笔重彩构建起一代人的视觉记忆。画面中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英雄,衣袂间凝结着戏曲程式与年画美学的双重基因,莲花化身的设计暗含东方哲学对生死轮回的诗意想象。

1979年的《哪吒闹海》动画电影将这种传统美学推向巅峰——水墨背景中翻涌的滔天巨浪与哪吒自刎时的血色留白,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注入现代动画语言。而今的烟熏妆哪吒虽然披着赛博朋克的外衣,但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仍与连环画中冲破天命束缚的叛逆者一脉相承。

在传统连环画的静态叙事中,时空转换往往依靠精心安排的画面构图来完成。在“哪吒自刎”的经典场景中,滴落的血珠与飘动的混天绫构成对角线张力,空白的绢本成为情绪延展的容器。这种“计白当黑”的美学智慧,在当代国产动漫中演变为高速运镜与粒子特效,但二者对视觉节奏的把控同样精妙,其分镜设计深受海派美术虚实相生的构图哲学影响。

双峰并峙:

海派基因与国漫美学的对话

海派连环画从诞生之初便携带跨界融合的基因。《山乡巨变》中流淌的市井烟火,既延续了《清明上河图》的叙事传统,又吸纳了西方素描的光影语言;《三毛》系列的夸张变形,在保留传统线描精髓的同时,暗合现代漫画的表现主义风格。这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艺术自觉,与当代国产动漫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历史呼应。

在技术维度,二者呈现出有趣的代际对话。顾炳鑫在《渡江侦察记》中开创的“水墨素描法”,用毛笔皴擦出堪比炭笔素描的立体效果,这种介质突破与当今3D渲染技术模拟水墨质感的探索异曲同工。张乐平笔下三毛的简练线条,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设计的极简化趋势,共同印证着“少即是美”。从石印术到数字绘图,介质更迭从未改变海派艺术“笔墨当随时代”的核心追求。

破壁之道:

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

在主流文化建设中,连环画曾是我国文化、教育等的重要传播载体,成功建构了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化图景并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其独树一帜的技法体系,不仅完整呈现了新中国的“中国故事”,更为后世留下了可资借鉴的艺术范式。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命题下,重返这一文化传统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1世纪伊始,随着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的加速,以及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视觉融合”“交互体验”已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关键特征。在此背景下,连环画的视觉形式与传播媒介均发生深刻变革:图片、漫画、动图、交互视频、H5等新型视觉载体层出不穷,大众传媒、文化机构与公共空间正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艺术内容的复合呈现。这种技术革新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活化,更推动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以更具时代感的艺术形态焕发新生。

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2》不断刷新影史纪录,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又一里程碑。“国潮”传播已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重要路径,而以传统连环画为基础、以“国潮文创”“国潮动漫”“国潮历史人物IP”为具体形态的开发模式,将为海派连环画的当代转型提供全新可能。

《海派连环画口述史》所记录的不仅是十八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美术进化史。真正的传统从未消亡,它只是等待新的时代容器赋予新生。从弄堂石库门走向数字元宇宙,海派连环画正以千年笔墨为根脉,在虚实交织的数字土壤中培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图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