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告示 浦东推“青少年文化一卡通” 乐高乐园职位“火爆” 沪打通细胞治疗产品“出入”路径 孩子说“不想上学”,你怎么回复
第6版:上海新闻/广告 2025-02-22

孩子说“不想上学”,你怎么回复

专家分析,部分孩子发泄情绪的背后是向家长释放“特别信号”

开学一周,李女士听13岁的儿子讲了不下10遍不想上学。他甚至给自己找了好几条理由:作业没完成、人不太舒服、不喜欢同桌……“别烦了,快去做作业。”其实,李女士也困惑,为什么儿子总是抗拒上学?难道他有什么心理问题?

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张桦医生这周接诊了不少“不想上学”的孩子,“每年开学前后都是这样,不想上学的孩子中,处于青春期的居多”。

孩子说不想上学,家长的第一反应大多是生气和不解。12岁的小刘就是被妈妈拖进诊室的。张桦问:“是妈妈要你来看病,还是你自己要来的?”

“她非要我来,说我有病。”小刘说。“那你不想上学,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吗?”“没有,我只是发泄一下,我还是去了。”小刘告诉医生,他向妈妈表达了“不想上学”的意愿,希望得到妈妈的鼓励,谁知道妈妈指责他“畏难、懒惰、不上进”。母子俩大吵一架,互不理睬。“根本不是她说的这样子,她一点也不了解我。”小刘说。

张桦询问了孩子的睡眠、饮食,以及在校表现等,判断小刘不存在需要干预的情况。“有的时候,家长错误解读了孩子的话,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孩子说的话。其实,孩子说不想上学,他是在表达:我遇到了困难,我需要安慰和帮助。”张桦说。

有的孩子开学后没能来得及跳出假期的舒适圈,表现出行为懒散、课堂状态差、作业拖拉等。正常情况下,经过几天的调整就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所以,当听到孩子不想上学,先不要急着责备孩子,一定要问一下背后的原因。门诊中张桦发现,领着孩子前来就诊的父母往往非常焦虑、紧张,迫切希望孩子积极应对学业。“对这部分家庭来说,学业可能是日常亲子沟通中重要且唯一的内容。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张桦说。

这是家长的错吗?

当然,“不想上学”的孩子中,一部分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孩子不光是心情不好,还会思维迟钝,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精力也不好。张桦接诊了初二女生小秋(化名),她很内向,轻声告诉张桦:“我已经忍受了2年,这一次,我实在不想去了。”

原来,成长的过程中,小秋始终处于低自尊状态。进入初中后,她难以面对青春期的竞争和同学的排挤,总认为自己不够好,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并不讨厌学习,只是想逃避那个环境。她的母亲是全职妈妈,也是焦虑、紧张的性格,社交圈很小。母女俩在诊室里局促不安。在孩子身上,张桦仿佛看到了家长的影子。详细评估检查后,张桦诊断这个孩子为抑郁症。“可当我把治疗方案告诉妈妈,希望得到家庭支持时,妈妈却犹豫了,”张桦说,“母女俩都不愿意治疗,就这样走了。很惋惜,这个孩子完全有机会改善的。”

那么,孩子不想上学,一定跟情绪有关吗?张桦说,“不想上学”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切忌把原因单一化,有时候,是此前积累了太多不利因素,而某个诱因的产生导致孩子“最后一根弦”崩掉了。14岁的小波不想上学,父母很着急。张桦发现,小波在学校学习困难,纪律不好,做事又冲动,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这个男孩子不是抑郁,他的问题根源在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产生了连锁反应。”张桦说。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发现了多动的问题,予以干预后,情况明显改善。但是小波的父母并没有放在心上,忽略了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到了青春期,多动障碍带来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还带来了情绪波动。

如何应对“不想上学”?

当然,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张桦谈到了四个关键因素。

首先,了解孩子本身的特质。有的性情平和,乐观宽厚;有的性情易躁易怒,捉摸不透。有的孩子活泼善表达,有的孩子很敏感。在了解孩子的特质后,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讲究尊重和接纳。

其次,孩子看似随意说出的一句“不想上学”,不仅是情绪的一时发泄,也是在向父母释放一些信号。家长要学会听到孩子深层的表达,看到其中的情绪问题、关系问题,也可能就是真的遇到学习的难题。比起冷漠回应“别找打啊”“我还不想上班呢”,不如认真听孩子把后面的话说完,不要理所当然代入自己的经验。

第三,要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也要重视亲子关系。很多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征如认知能力、情绪特征、行为方式等都有个性化的一面,也会随着年龄变化而经历变化。如果家长没能经常性地深入了解,很容易错过孩子的问题,甚至做出不恰当的决定。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就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语言,也会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与人相处。

第四,是家庭教养问题。不论溺爱还是忽视,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适度的陪伴,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助力。张桦记得一位因故没能在上海参加中考的学生,不得不去外地读书了。想到要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上海,孩子非常抗拒,出现厌学情绪。妈妈毅然放下上海的工作,到外地去陪他上学。孩子非常感动,母亲的陪伴给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后来再也没说过“讨厌上学”了。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