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这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最真实的感受,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董事会主席蒋颖多年履职的深切感悟。自2017年起,她先后提交10余篇提案和调研报告,推动并见证着中国营商环境的优化进程。
一次“无语经历”数年持续建言
2011年,蒋颖为企业办理开办手续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烦琐的流程,她戏称这段经历为“一张A4纸6个月的奇妙国际旅行”。这令她意识到,中国的营商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当时,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190个经济体中仅排名第79位,这一现实促使她开始聚焦营商环境的优化议题。
“作为专业服务机构的咨询顾问,我为企业投资经营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是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感知者。”她提出,政府应从监管者转向服务者,整合碎片化的政策和服务资源。她的建议得到了积极反馈,并体现在此后上海和全国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或改革举措中。
蒋颖的提案不仅关注政策的设计,更注重政策的落地效果。“应通过流程再造和系统集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国家制度规则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提高了,企业就会不请自来,并且留下来长期发展。”蒋颖强调。
在蒋颖看来,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点,只有持续迭代。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建议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制度规则的国际相通性和认可度;解决营商环境地区不一致和不平衡问题,支持国际化经营企业在中国梯度布局和转移。
在调研中,有跨国企业负责人坦言,在中国投资十多年,市场潜力毋庸置疑,但政策落地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仍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为此,她在全国政协第十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建言,提升涉外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协同性、可预期性。她提出的“政策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还被写进了2025年上海“营商环境8.0”文件。
关注企业发展提案专业务实
多年来,蒋颖的名字早已与“企业服务”“政策落地”紧密相连。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她再次以专业视角和务实态度,准备了多份提案,既延续了对市场主体需求的关注,又将视野拓展至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贸易等领域。
蒋颖注意到,近年来,地缘政治紧张和国际技术竞争增加了企业出海的不确定性。她在提案中建议,完善对外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提升对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建议商务部会同驻外经济商务处,助力企业提升海外风险防范和合规管理能力;推动海外中企商会与市场化国际资源合作,提升企业在“出海深水区”的持续经营能力;同时,工信部应加强对中小企业出海的精准性、系统性服务。她认为,只有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才能让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调研中,她还发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普遍面临资金压力、人才短缺和标准化解决方案缺失三大挑战。“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企业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全面革新。”为此,她建议通过优化金融支持、树立示范企业、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突破转型瓶颈。本报记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