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上海的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新动能新产业不断壮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上海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活力与产业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扎根上海这片创新沃土,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突破发展瓶颈,以开放协同的生态赋能产业升级。
本报今起推出“新产业 申动力”栏目,聚焦一批各具特色、活力满满且竞争力十足的本土企业,深入挖掘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鲜活案例与丰硕成果。它们的奋斗故事,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它们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与拼搏力量,也将为更多企业提供借鉴与启示,助力上海经济在新的征程中稳健前行。
法国一家低空经济企业遇到高精度齿轮制造瓶颈,多家中国小工厂仅用一周便协同完成了齿轮加工,零件成本直降67%。这背后,是来自上海的工业零部件数字化平台“海智在线”的精准匹配。
两个在上海创业的女生佘莹和徐香带领团队,耗时8年打磨供需双端数据库,让默默无闻的中国小工厂被全球看见,一个又一个“土老板”接到了全球订单。如今,海智在线已链接70多万家中国工厂与28万个全球买家,2024年订单金额达226亿元。
>>>详见第2版 本报记者 叶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