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寻亲“带货”? 2025上海银发经济百大品牌征集公告 “癌老大”肺癌离“慢病化”更近了
第5版:上海新闻 2025-04-21

“癌老大”肺癌离“慢病化”更近了

专家:通过精准治疗,部分中期和局部晚期患者甚至有治愈可能

李子明主任在查房 医院提供

4月15日至4月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最新数据显示,肺癌仍是上海新发癌症中的“老大哥”,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榜首。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肺癌治疗正走向“精准时代”,临床治疗方案趋向精细化、个体化。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子明说,通过精准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从化疗时代的5%提升到20%—30%,部分中期和局部晚期患者甚至有治愈可能。

从“大网捕鱼”到“精准导弹”

近20年来,肺癌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子明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去年,陆舜教授卸下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的职务,接力棒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2003年进入胸科医院。那时对肺癌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如果肿瘤不是早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不过,那时胸科医院开始布局新药临床研究。李子明回忆:“有的患者躺着进病房,治疗后竟能走着出去,变化特别明显。”这让医生们意识到:肺癌治疗得“量体裁衣”,肺癌治疗要向精准治疗转变。

李子明说,精准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患者个体的基因特征、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多方面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传统的化疗是“广谱”治疗,就像用大网捕鱼,虽然能杀死癌细胞,但正常细胞也跟着“遭殃”,副作用大,效果因人而异。

精准靶向治疗,就像给癌细胞装上“定位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肿瘤特性等信息,用“靶向药”像导弹一样精准打击癌细胞,既减少副作用,又提高疗效。

新技术助力个体化诊疗

一位60多岁患者的经历堪称奇迹。他被诊断为局部晚期肺癌,李子明团队先用三周期“新辅助治疗”(术前用药缩小肿瘤),结果CT显示肿瘤缩小超90%。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患者肺里的癌细胞都没了。

这样的案例在胸科医院并不少见。医院每年针对局部晚期肺癌的多学科讨论(MDT)近千例,约四分之一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让肿瘤明显缩小,生存期大大延长。

近年来,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不断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承担了100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共完成20多项肺癌适应症的建立,让很多不可手术的晚期患者获得生存的机会。陆舜说,他最大的梦想是让中国的肺癌患者有药用,用得起药,合理规范用药。现在,梦想已实现。李子明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在肺癌的精准治疗的基础上,更要借力新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加个体化、规范化的诊疗,使疗效提升,肿瘤复发率下降。

不用过于担心“耐药”问题

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肺癌患者存在着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针对这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以服用相应的靶向药物。中国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最常见的,使用EGFR-TKI类靶向药物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目前针对这个靶点的药物也是最多的,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多款EGFR靶向药相继纳入医保,也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负担。

李子明教授的患者大多数已是中晚期,会有靶向药耐药的苦恼。他解释,现在的治疗策略灵活多了。以最常见的EGFR突变为例,有的患者先用一代药,耐药后检测出特定突变再换三代;也有人直接用三代药。神奇的是,耐药换药后,有时还能“回头”再用回上一代药。免疫治疗也来“助攻”——对无法用靶向药的患者,免疫治疗能把五年生存率提升到30%,比化疗时代足足高了6倍!所以,不要老担心“耐药”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还谈到,肺癌里有个“硬骨头”,叫KRAS基因突变(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25%),曾被称为“不可成药”靶点,患者预后差。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一项临床研究,并于去年在《柳叶刀-呼吸医学》发表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KRAS 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在受试患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肿瘤出现了明显缩小,而且,疾病控制率也达到了89%。

李子明希望,大家不要谈癌色变,有很多晚期肺癌患者生存已超过5年,距离肺癌“慢病化”的目标更近了。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