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振环
近日遛弯街头,突然被一店铺门楣上方匾额上写的“静怡善德”四个大字所吸引。这四个字排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
静者,不动也;怡者,和悦也;善者,良也;德者,行也。合而言之,大约是一种在安宁中自然流露的良善品行。然而世上之事,每每说得容易,做来却难。
我在崇明县政府就职时曾见过一位老者,他与我同住在西门那管弄破旧的巷子里。后来知道他退休前是银行职员。他的屋子很小,墙皮剥落,却总收拾得干干净净。每日清晨,他便搬一张藤椅坐在门前,膝上摊一本旧书,旁边放一杯清茶。一旦天气好,他都会将床上的被褥拿出来晒太阳。那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总是被他保养得清清爽爽,发光锃亮。巷子里的孩子调皮,常在他屋前跑来跑去,他也不恼,有时还从兜里摸出几颗糖来分给他们。有一回,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他门前踟蹰,他便起身进屋,盛了一碗热饭,上面堆着菜,端给那乞丐。乞丐吃完,他又倒了一碗水给他。整个过程,他没有说一句话,脸上也没有那种施舍者常有的得意神情。事后我问他为何如此,他笑了笑,只说:“举手之劳罢了。”这便是静怡善德了吧?不张扬,不炫耀,只是静静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然而世上偏有一种人,善德是有的,却全无静怡可言。他们行一善事,必要敲锣打鼓,唯恐天下不知。捐了几文钱,便要刻碑立传;帮了一个人,便要对方感恩戴德。他们的善行像市场上叫卖的货物,明码标价,斤斤计较。这样的善,固然也是善,却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大约是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从容与安宁。善而求报,便不是真善;德而自炫,便不是真德。
静怡善德,终究是一种选择。选择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选择在功利的世界里坚守无求的良善。这选择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看似柔弱,实则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