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智能识别是否“光盘” 用“边角料”创新菜式 人形机器人如何跑好真正的“马拉松” “金鳞”岂是池中物 AI“仿生”拓新途 “智能化工具哄娃不如抱枕”引发思考
第4版:上海新闻 2025-04-21

人形机器人如何跑好真正的“马拉松”

杨洁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宽阔的赛道被围栏隔开,一边是人类选手,一边是人形机器人,网友们纷纷感慨:“太‘赛博’了!”

这次比赛中,完赛的人形机器人只有个位数,有的刚出起跑线就“躺平”,有的跑着跑着“头掉了”,有的撞上围栏摔了……对于这些状况,普通观众大多比较宽容。毕竟,人形机器人跑21公里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除了跑到“膝盖冒烟”外,对机器人的系统稳定、传感器校准、协调运动能力、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都算是一场极限测试。

从登上春晚舞台开始,今年,人形机器人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日常活动中:当安保、当向导、当明星,上街巡逻、车展迎宾、门店揽客……这也催生出人形机器人在二手租赁市场的火爆行情:单日租金从5000元至15000元不等,还需要提前多日预订。

机器人的频繁亮相,就像一场场“压力测试”,比实验室数据更能验证技术的成熟度。虽然更多时候,机器人只需“在场”就足以吸引众人的目光,“四处打工”的人形机器人已成为一种“流量密码”,但必须读懂的是,这种流量背后,藏着的是人们对未来科技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地推出了产业计划,在政策端密集发力。

越是身处热潮,越要保持冷静思考: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如何更好地、真正地成为技术落地的“试验田”,驱动乃至倒逼技术迭代升级?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训练,远不如人们想的那么酷炫,反而是近乎枯燥的:大量重复同一个训练动作,在不同细节变化中采集数据。

技术长跑没有捷径,这是一条真正属于它们的“马拉松赛道”。进一步攻克核心技术、拓展场景深度,让人形机器人尽早更多造福人类,应成为企业与社会的共同目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