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公开赛中,初露锋芒的吴阿顺拿下自己第一个欧巡赛冠军;十年后,赛事回归申城,又是这位39岁的上海选手,再次捧起冠军奖杯(见右图),完成了一场与时光的深情对话。
十年归途,在家门口夺冠,昨晚,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吴阿顺,他说:“第一个冠军将我推上欧巡赛的国际舞台,第二个冠军则让低谷的我重返赛场。家门口的比赛,永远是最完美的。”简单的话语里,是一个高尔夫球手最朴实的执着——无论经历多少起伏,永远准备好再次出发。
轮回的缘分
“和这个赛事非常有缘分,都说十年磨一剑,我十年磨了两剑。”吴阿顺感慨,“我肯定是在沃尔沃中国公开赛中受益最多的一个。”
回顾比赛,吴阿顺并非一帆风顺,但一步步稳扎稳打,笑到最后。决赛轮前9洞,吴阿顺交出-1的成绩,转场后,比赛进入吴阿顺时间,连续“抓鸟(打出-1杆成绩)”,他与英国选手乔丹·史密斯同分领跑。关键的17号洞,阿顺再次拿下小鸟,史密斯则吞下柏忌(成绩+1杆),最后一洞前,阿顺手握2杆优势。随着第18号洞吴阿顺保帕成功,虽然史密斯推进小鸟球,但吴阿顺依然以1杆优势赢得冠军。
夺得冠军的那一刻,吴阿顺没有显得太过兴奋,专注与克制,正是他多年职业生涯的写照。他说:“高尔夫没有打到最后,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伤病的侵袭
过去一年对吴阿顺而言并不容易。他在迪拜竞赛积分榜上排名115位,刚好与全卡位置相差一位,参赛数量大幅减少。更糟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左手“网球肘”一直困扰着他,这让他的挥杆变得痛苦而艰难。
从去年9月开始,“网球肘”的疼痛就如影随形。吴阿顺尝试过各种方法——针灸、放血治疗、冲击波,甚至在本次赛前练习时,都是缠着绷带上场。但这位老将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比赛中,我不会去缠绷带,一旦有绷带会影响心理,让自己觉得这里有伤,会形成掣肘。”
当身体不在巅峰,心态的平稳反而成了最强大的武器。“我没有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我就想着在伤势不加重的情况下尽可能打得好一些……放松地去打,享受比赛。”吴阿顺说。
回家的感觉
“在上海打比赛心情会更放松。”吴阿顺的声音里带着回家的惬意,“生活在这里,家在这里,整个人会放松。”
11月粤港澳全运会上,吴阿顺将代表上海出战。他透露,那个球场有上百年历史,是一座建在树林里的球场。而比赛关键更可能“输赢在果岭,谁能看破果岭规律,谁就有望领先”。上届全运会,他获得了个人季军,这届,他更希望能带领团体,冲击更高领奖台。
在上海生活训练多年,吴阿顺见证了这座城市高尔夫运动的发展,“青少年选手多了很多,在场上,越来越多能看到父子档、父女档选手打球。”他相信这项运动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积极参与举办青少年比赛,他也希望能为下一代铺路:“未来是他们的。我们只是探路者。”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