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超过半数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体重超标。肥胖已不仅仅是体型问题,更是诱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体质指数(BMI)严重超标且传统减重方法收效甚微时,医学干预手段——新型减重药物和代谢手术,正成为改善健康的重要选择。5月11日是“中国肥胖日”,让我们共同关注肥胖这一慢性代谢性疾病,科学认识现代医学提供的有效干预手段。
医学干预
哪些人群需要突破减重瓶颈
对于重度肥胖(BMI≥37.5)和极重度肥胖(BMI≥50)患者而言,单纯依靠“管住嘴、迈开腿”往往难以奏效。这主要是由人体的代谢适应机制的变化所致。长期肥胖会导致如瘦素、胃饥饿素等相关激素紊乱,大脑误以为当前体重是“正常值”,从而抵抗减重。另一方面,严重的肥胖会限制运动能力,例如伴有关节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患者难以通过正常的运动方式消耗热量。此时,医学手段通过直接调控代谢或限制能量摄入,可以为患者打开新的减重通道。
减重药物
从抑制食欲到调控代谢
新一代减重药物通过“智能调节”人体代谢系统来帮助减重,早已不是简单的“少吃多排”。这些减重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脂肪酶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脂肪吸收发挥减重功效。但副作用包括可能引起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另一类是营养刺激激素受体激动剂,如:GLP-1单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模拟GLP-1激素,具有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调节血糖的作用。最新药物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目前已进入临床应用。药物治疗应该与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相结合,并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才能达到并保持较理想的减重效果。
减重手术
重塑代谢的“终极武器”
减重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严重肥胖症的外科手术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消化系统来帮助患者减轻体重,就像是给胃部装上了一个“小闸门”,限制食物的摄入量,或者改变食物的消化路径,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减重手术适用人群主要为:(1)BMI≥32.5;(2)27.5≤BMI<32.5并伴有多种肥胖相关合并症以及原有合并症加重。对于上述肥胖症患者,医生通过胃袖状切除或胃旁路等术式,不仅能有效限制进食量,更能改善代谢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仍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维持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院区医学体重中心,由多学科团队协作,从饮食、运动、药物、手术多维度管理体重,聚焦肥胖引发的代谢问题,为患者定制专属健康方案。
肥胖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在拥有了更多专业手段的今天,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案,核心都是帮助患者重建健康代谢。
李婧萱 沈奇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肥胖疝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