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准备发车 图IC
“中欧快航”连通中国长三角与德国威廉港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6日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欧关系发展如何?请专家解读。——编者
丁纯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让·莫内讲席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
方炯升
山东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欧关系跨越式发展
回首半世纪风雨历程,中欧关系发展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中欧克服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发展阶段等诸多差异,成功实现双方关系的跨越式发展。
1998年,中欧正式建立伙伴关系,并建立了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和2003年,中欧关系先后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欧盟总部进行历史性访问,提出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指出中国始终将欧洲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
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双方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共同在许多领域反对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共同为全球治理、维护人类福祉作出贡献,在世界外交史上谱写了诸多佳话。
中欧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主要亮点之一。中欧双边贸易额1975年仅为24亿美元,不足欧共体对外贸易总额的1%,至2024年增长逾330倍,达到7620亿美元。如今,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和出口来源地。中欧双向投资也取得持续增长。2023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5.8亿美元。中国对欧投资自2012年以来快速增长,2023年达82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电动车、电池、可再生能源、电信等领域,以绿地投资和私营投资为主,推动双方高质量产业协同。
实质性议题取得突破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上台,为中欧关系五十周年带来了更多现实意涵。
特朗普强力推进“美国优先”政治议程,颠覆了美国与欧盟之间的“民主同盟”关系。美国在安全领域威胁退出北约,与俄罗斯单方面展开和谈,对欧洲实施“越顶外交”;在经贸领域对欧洲钢铝、汽车先后施加关税威胁,后又无理征收普遍性“对等关税”;在价值观领域,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欧洲主场攻击欧洲引以为傲的政治体制。因此,欧盟将战略自主、摆脱对美国依附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借提升防务自主水平摆脱对美国武器供应的依赖,通过对美国加征关税、威胁启用“反胁迫工具”反制美国关税战,并反向指责美国已陷入专制独裁之中,升级美欧意识形态之争。
在此背景下,欧盟领导人试图把握中欧建交五十周年契机,调整对华关系。先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1月达沃斯论坛主动对华释放友好信号,寻求与中国“建设性接触”;再是欧盟及其成员国高官先后访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到访及其与中国达成的一揽子合作协议尤其引人注目;最新进展则是在特朗普加征“对等关税”之际,李强总理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通话,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委会贸易事务委员谢夫乔维奇视频通话,中欧关系的战略协调与政策对话逐渐进入恢复与发展轨道。
在实质性议题上,中欧关系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在政治领域,丁薛祥副总理与中央外办主任、外交部长王毅等领导人先后访问欧洲,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预计将于夏天访华,共同庆祝中欧建交五十周年。中国和欧洲议会还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为领导人会晤创造良好氛围。
在经济领域,中欧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谈判并取得重大进展,双方初步同意达成价格承诺协议,结束相互加征关税,寻求合作共赢。中欧相关经贸谈判有望持续,为深陷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提供“定心丸”。
在全球治理领域,中欧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维护世贸组织规则、维护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成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面都将具有更多共同利益。此外,中欧还先后举办多场庆祝建交的高规格招待会,以及经贸、文化、青年、体育、学术等领域活动,为两国民间交往提供更多契机。
仍然存在结构性挑战
尽管如此,在当前中欧关系中仍然存在结构性挑战:第一,欧盟仍遵循对华“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既定逻辑方针,奉行对华“去风险”政策。第二,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战,欧盟仍存有一定私心,担心中国产品遭受美国关税阻隔后会对欧洲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冲击欧盟本土产业发展。第三,中欧产业关系已从传统的垂直分工转化为水平分工模式,贸易也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产生摩擦与争端本是正常和难免的,理应理性协商应对,但欧盟内部仍存在不少将中欧产业关系基本面视作竞争的声音。对于欧盟在中欧建交五十周年之际所作出的一系列外交调整,希望其意图是运筹中美欧战略三角、推动战略自主的长远之举,而非被迫回应美国政府压力的战术性权宜之策。
面对跨大西洋同盟“地动山摇”,欧盟应已意识到,美国再也回不到过去,中欧关系才是能够为世界提供稳定性与确定性的最重要关系之一。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在采矿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出系列重大开放措施,加力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经营创造了广阔空间。欧盟还是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主要受益者之一,中欧人文交流与商务往来得到极大便利。中欧在关乎欧洲未来发展的绿色产业、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合作潜力,在包括全球贸易与金融体制改革等全球治理领域有大量共识,人文交流与科技合作等活跃密切。只要中欧双方相向而行,未来仍然可期。
中欧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应当切实肩负起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重任,重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秉承建交初心,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眼界与格局超越地缘政治竞争的窠臼,在互惠互利的同时,也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