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本周日,即将迎来第35次全国助残日。同时,本周也是第26次上海助残周。近日,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围绕“残健融合,科技无界”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数百场活动,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广大残疾人朋友的温馨节日。在今年的活动中,科技助残的元素愈发鲜明。从将来有望代替导盲犬的“电子导盲犬”——六足机器人,到融入人工智能的AI耳机、AI透明屏、数字人手语翻译,再到让残疾人躺着就能洗澡的“一杯水”助浴舱等各类高科技产品,无不展示出科技赋能为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带来的美好前景。
科技创新,蕴含着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力量。
就拿残疾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辅具之一——轮椅来说,其发展就历经了多次飞跃。有学者推测,轮椅的诞生可能源于轮式家具和手推车的灵感,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了与轮椅极为相似的轮式战车。1595年,西班牙工匠为国王打造了脚蹬轮椅;1932年,出现了折叠轮椅;再到后来,又出现了电动轮椅,极大地拓展了下肢残疾人的活动空间。
受惠于科技发展的,当然不仅仅是肢体残疾人。无论是盲人使用的听书机、智能盲杖、智能导盲帽,还是聋人的电子耳蜗、发光门铃等各类辅具,都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具备人性化的丰富服务功能,让残疾人及其照顾者的生活品质大大提高,也让许多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在职场中可以很好地弥补劣势,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书写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人生故事。
科技创新,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科技创新,更带给我们助残的无限遐想空间。几年前,残奥会坐式女排冠军姚芳穿着傅利叶公司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摆脱轮椅站了起来,实现了久违的独立行走。如今,不同企业研发的各类轻便款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武夷山、泰山等景区应用,帮助老人等游客登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原本只能望“山”兴叹的下肢残疾人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更高的山峰,看到更美的风景。
科技创新,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而驱动科技创新的,始终是人类自身。科技助残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归根到底,是近年来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不断增强。科技原本是理性的,无所谓温度,但正因为有了感性的人文之光,城市的温度便在科技助残的点点滴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助残的温暖事业中,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完美统一。
当前,上海有超过60万名持证残疾人,如果算上因为年龄、疾病等原因造成身体不便的市民,需要全社会关心关爱的特殊人群数量更加庞大。随着社会的进步,残疾人与健全人群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直至消弭,无论身体是否存在缺陷,都是城市建设共同的参与者和分享者。
残健融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写照。正如今年上海助残周的活动主题“残健融合,科技无界”,科技本就无界,残健更应融合,让“平等参与”从理念变为现实,让“融合共享”从愿景照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