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在这一方天地里工作了许多年,如今大门上贴着年底关店的通知
早上5时30分,姜俊在门市部的台阶上整理报纸,做好开门的准备
十几年来,老顾客陈先生每天都会来买报纸,风雨无阻。他呼吁为老年人保留这家报刊门市部 本版图片记者 杜雨敖 摄
本报记者 杜雨敖
凌晨4时30分,66岁的姜俊跨上电动车,驶向离家6公里的印刷厂。
城市尚未苏醒,但属于姜俊的“战斗号角”已吹响。途经沪太路邮局时,他总会习惯性地捏住车闸,停车驻足,回想起千禧年初的鼎沸人声。
20多年前,这里曾是上海报刊分发的“心脏”,彻夜灯火通明。从凌晨4时开始,上千名报贩在此排队取报,吆喝声、油墨味与车灯交织成沸腾的海洋。姜俊低声自语:“以前这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姜俊的报刊门市部在吴淞路529号,隶属于中国邮政虹口分公司,是上海最后一家报刊门市部。不足13平方米的斗室,柜台上下高低左右铺满各种报纸、挂满各种杂志,五颜六色。每天早晨,姜俊从一侧柜台下钻进去,立到柜台后,与每一位进来的顾客热络交流。这里承载着许多人对纸质媒体的情感寄托。门外车水马龙,小店氤氲墨香。
然而,37年后,这里却挂上了“年底关门”的字样。
一 全年无休“早六晚七”
面对顾客时,姜俊是位健谈的上海爷叔,手摸光头是他习惯性的动作,碰到相熟的老顾客,他能笑出鱼尾纹。很多读者都知道他年轻时是上海滩闻名的“卖报状元”,30多年过去了,他从“小姜”变成了“老姜”。
1978年,19岁的姜俊进入邮局做投递员,后来成为报刊发行管理员。1988年11月1日,姜俊开始卖报,由于工作认真努力,短短几年就以每年零售报刊60万份、营业额超过11.9万元居全国报刊发行系统之首,被评为全国劳模。姜俊也没有想到,这份工作他可以坚持到今天。
每天早上5时30分,吴淞路529号的玻璃门“吱呀”一声推开,姜俊在门口的台阶上蹲下,熟练地整理报纸,一捆一捆分好,搬进里面的柜台,6时就已全部整理好。姜俊说,这像一个人的交响乐完成了第一乐章。
6时10分,老顾客陈先生进门买报纸。这位退休教师十几年来每天都准时出现,风雨无阻。“老样子,《环球时报》加《参考消息》。”姜俊无需抬眼,指尖已精准抽出两份报纸递给他。
6时30分,姜俊请来的徐阿姨上岗。因为姜俊每天要给附近的单位和居民送报,徐阿姨就在他外出的时候帮他看店。之后,姜俊戴上头盔,骑上电动车,一溜烟地出发送报了。
塘沽路乍浦路的中学是第一站。门卫看到姜俊打开窗户招呼,有新茶想给他泡一杯,姜俊连连挥手感谢,说等下一次。
海宁路105号久安公寓是第二站。90岁的张阿婆连续30年订报纸和杂志,以前每周还会坐轮椅到店里自取。3年前,她因为身体虚弱出不了远门,改由姜俊送上门。张阿婆的女儿说,妈妈不看报就睡不着。姜俊也将取报纸视为一种信号,每天看见报箱里报纸被拿走,便对老人的身体情况放了心。
第三站是位于九龙路的兴雅公寓。公寓旁有一家五星级的九龙宾馆,姜俊一直梦想把报纸送进宾馆的每间客房。他说以前上海大大小小的宾馆房间内都有报纸,这两年酒店里的报纸则越来越少。
接下来去的是吴淞路575号吉汇大厦,这座建筑是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姜俊将一摞报纸放到前台,此时已是早上7时,1楼大厅里却还是静悄悄的几乎没什么人。姜俊开玩笑地问保安:“什么样的白领会在这么好看的楼里上班,我来的时候早,都没见过。”
7时30分,忙忙碌碌送完报,姜俊买点早餐回店里吃。洗洗手、擦擦脸,再泡杯热茶,店外的马路上车辆开始拥堵起来,姜俊就坐在柜台后看阳光洒进来。店铺朝东,姜俊最喜欢的就是上海早晨的太阳,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歇一会儿,姜俊就跑到楼上的邮局参与报纸的分发与投递,这是30多年养成的习惯。邮车早上从沪太路的上海邮政报刊发行中心出发,经过临平北路邮局、提篮桥邮局,然后到达姜俊所在的虹口邮局。车上会有大量的报纸卸下,装入手推车,交到投递员手里分拣。
姜俊是熟手,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将报刊分拣、配齐,再按照地址分别投递。他说,以前每逢重大日子,邮局都会抽调骨干力量成立“服务专班”,对重点报刊实施优先处理、优先发运,严控各环节时效,确保当日报刊精准投送至驻地、会场及重点党政机关。“为了让市民尽早看到报纸,投递员还会提前到岗优化流程,加密投递频次。”
忙完楼上的分拣工作,姜俊又回到自己的店里清点整理报纸。“报纸需要时刻整理,找报纸、数报纸、配报纸,摆好等待每一位顾客。”他将五花八门的报刊摆放得井井有条,这是他对纸媒最大的尊重,也是他最后的倔强。
4年前,姜俊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报刊门市部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他放不下那些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的读者,于是一咬牙又坚持了下来。“37年了,早六晚七,全年无休。”姜俊笑称自己都已经拿老人卡了,但还是“停不下来”。
二 不让一位读者跑空
柜台后面的铁架上,摆放着一捆捆整理好的报纸与杂志。很多人没法天天来买报,姜俊就为他们配好要看的报纸和杂志,放在架子上收起来。每位读者的要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有的还拿笔写在纸上。
一位读者要最近半年的《兵器知识》,姜俊把它们放在第一层,等对方发信息就帮忙快递;另一摞是一位金山读者的,每个月初来取一趟;还有一沓是一位青浦读者的,每3个月来拿一次……姜俊最喜欢的就是读者们走进他的店,连声赞叹“结棍结棍,侬这里真的样样都有”,还要重复好几遍。他最在乎的那些老顾客,很多人和他一样,从年轻就开始买报,一直到白发苍苍。
姜俊说,十几年前,除了遍地的报刊亭,上海的地铁站内也会免费发放报纸。无数上班族利用通勤时间增长见识。时间再往前推,由于市政府推出“4050”工程,东方书报亭——这个集小卖部、报刊售卖、福利彩票销售等服务于一体的微型便民场所被推上了时代的浪尖,不仅安置了大量下岗工人,也滋养了广大市民的精神世界。
姜俊原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下去,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最后一位报刊门市部的守望者。“我认识的几乎全都转行了,有的送快递,有的做零工。”姜俊一直说是邮政培养了自己,让他一辈子衣食无忧做到退休,虽然辛苦,但心中充满感恩。年轻时,姜俊成了远近闻名的劳模,上过电视新闻,父母脸上无比光彩,一直支持他的工作。也是因为工作原因,姜俊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见上,这是他终生的遗憾。
很多老顾客已经成为姜俊的老朋友:郑先生夏天会抱着两只大西瓜送来,汗流浃背;梁阿姨的儿子结婚了,特意从闵行过来给他送喜糖;年轻的小邱已经连续5年来买军事类杂志,每次进门都吆喝一声:“哈喽啊,姜老师,今天有啥开心的事哇?”
每逢周末,店里人更多,尤其是得知今年底要关门,许多读者特地从上海各地赶到门市部一趟。姜俊不敢早走,都是等到晚上7时以后才关门:“那么多读者,不能让他们跑空。”
很多读者不理解报刊门市部关张的决定。
33岁的谢女士说:“孩子学校布置作业要做剪贴报纸本,我跑了半个上海才找到这里,为什么现在街上连报纸都买不到了?”
38岁的李先生说:“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开一间书报亭,没想到现在连书报亭都没有了。”
46岁的胡先生说:“手机、电子书永远比不上报纸、书刊能翻开的那股油墨香和情怀。”
48岁的李女士说:“互联网颠覆的不光是纸媒,还有我们的青春。”
60岁的吴先生说:“以前通讯不发达,想知道什么只有看报纸。现在手机上每天信息多到爆炸,可真假反而不知道了。”
70岁的陈先生说:“报纸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仅有的阅读,我家不是订阅户,买报纸是我每天的运动方式,能不能呼吁一下,为我们这些老年人保留这个门市部。”
三 城市墨香如何延续
“其实在2024年底,因租约到期,我这个门市部就一度濒临关闭。消息传出后,有顾客从浦东、嘉定甚至日本赶来,有人花三倍价钱求闪送杂志,有人抱着旧报纸合影。最终,在舆论呼吁下,今年续约一年。”姜俊说这话时,满是感慨。
被问起面临的最大困难,姜俊说,一是租约到期,二是后继无人。“邮局目前无法再派专人继续负责这个门市部,我也老了,做不动了,37年没有休息过。要是有个年轻人愿意接我的班,我一定把我平生所学全部教给他。其实只要能经营好一个书报店,生计是没有问题的。”
一位顾客留言:“这不是商铺,是城市的文化胎记。”姜俊也始终困惑:咖啡店在上海开出近万家,报刊亭却为何无法保留?“每位读者进来都在问这个问题,导致大家每次来买报纸杂志总有一种‘最后一次’的感觉。”姜俊说,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尽量降低大家对于保留门市部的期望,以免带来更大的失望。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2013年,上海消失了579家报刊亭,广州消失了768家,北京消失了1026家,全国共拆除10468个邮政报刊亭。与之相对应的是,从2008年到2021年,我国成年公民报纸阅读率由63.9%降为25.5%,期刊阅读率由50.1%降为18.7%,数字化阅读方式则由24.5%上升为79.4%。
有专家指出,纸媒停刊,新媒体的冲击固然是一方面,报纸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也加速了这一过程。而报刊门市部的存在,可能决定不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却关乎一座城市的文化素养、公共讨论环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化程度。比起人人刷短视频,一座纸墨飘香、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更能抚慰人心。
“慢慢看,我这里你想要的报纸杂志都有的。”每天,姜俊望着走进来的读者都会这样说,语气温柔,目光慈祥。女儿曾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他说:这37年,我每天都是凌晨起床,从不休息,算下来比别人多活了好多时间。人老了,到了非要关门的时候,就不强求了。这辈子,守着这家门市部,我看了好多报纸、杂志和书,也认识了好多朋友。那些记忆和我的青春一起,都在大河奔流中汹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