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百团万人瞻仰龙华烈士陵园 暑期专场活动昨天正式启动 以音乐镌刻红色丰碑 “拂去”历史尘埃 “激活”红色记忆 国家不可有此事 社会岂可无此人
第2版:要闻 2025-06-30
当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战场 上海市民同仇敌忾支援前线

国家不可有此事 社会岂可无此人

祝惟一获赠的“见义勇为”匾额

蔡香荪获赠的“急公好义”锦缎绣匾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曹博文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军突袭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当繁华的上海瞬间沦为战场,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上海各界民众的愤慨和抵抗,大家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中的一组组文物,在93年后的今天,依旧能感受到上海市民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正如当时十九路军为上海市民颁发的感谢状上所言:“国家不可有此事,社会岂可无此人!”

“急公好义”赠名医

淞沪抗战纪念馆中收藏着一幅金丝锦缎绣匾,上绣“急公好义”四字,是十九路军将领赠给名医蔡香荪的纪念品。

“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后,位于上海东北角的江湾镇,全镇房屋十之八九化为焦土,其中就有走马塘畔黄家桥到沽源路之间的江湾四大私人园林之一的蔡家花园。蔡家花园是江湾名医蔡香荪的宅邸。蔡先生早年曾是同盟会会员,同济医科毕业后继承父业,学贯中西,医术高明。

如今,老宅被毁,一同被炸毁的还有蔡家历年收藏的珍贵文物。蔡家亲友子侄,有数位在炮火里丧生。家仇国恨当前,蔡香荪奉行“行医勿忘平民百姓”的家训,谨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公民义务,运用他的专业所长和慈善公益的号召力,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繁重的援助工作中去。是夜,蔡香荪召集江湾一众子弟、乡绅、救火会、保卫团等在一所未被轰炸的祠堂中开会。他对与会者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江湾子弟当为表率,保护这一方土地,不容倭寇践踏!”

在蔡香荪的组织下,抢救队和救护队紧急成立。他联合江湾镇其他中西医,组织起镇上的爱国青年,出入战场火海,冒死救下因战火而受伤的战士和老百姓。有大量的十九路军伤兵被他们所救,安排住进保宁寺临时救护所,精心救治和护理,以保存抗战的有生力量。他带头把自己诊所的药全部拿过来,还到处筹措急需的医疗物资。

此外,蔡香荪和崇德善堂一起,在立达学园、文治大学、景德观以及未遭到轰炸的居民客堂间里办起难民收容所,给无家可归、无处可逃的难民提供暂时的栖息之地。在他的收容所里,有专人照顾,每天保证至少供应难民两餐稀饭,还有咸菜和萝卜干佐餐。

2月22日夜,国军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强渡蕰藻浜增援庙行。蔡香荪发动组织河两岸居民火速行动起来,在极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门板、竹编、木桶,冒着严寒在浜上架起一座座浮桥,使部队得以迅速通过。当时,日军的飞机向水面扫射轰炸,军火船剧烈摇晃,江湾的百姓不顾水冷刺骨,纷纷跳入河中,帮部队打捞落水的军用物资。

待战事稍停,蔡香荪预感到大战之后有大疫。当时战区范围甚广,战壕、小浜中尸体积久腐烂,臭气逼人,极易引发传染疫病。他一面着手筹款购买棺木,组织人掩埋安葬殉难的军民尸骨,同时捐资创办江湾时疫医院,免费为百姓急救治病,成功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在蔡香荪的组织下,所有行动空前有效,深深打动了当时的第十九路军官兵。驻守江湾的78师区寿年师长特地去救护队和收容所向蔡香荪等江湾镇社会贤达表示感谢,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请一位苏州名匠在一块长157厘米、宽72厘米宝蓝色的真丝缎面上,用金光灿灿的丝线绣上“急公好义”四个大字,赠予蔡公。

“见义勇为”送志士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像蔡香荪这样爱国为民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通过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方式投身抗战。

例如,展馆还展出了战后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向支援前线的爱国人士发出的感谢状和淞沪抗日纪念章,一位名叫王世祥的上海市民获此殊荣。

此状内容如下,“王世祥先生惠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廿八日,倭寇犯上海,光鼐等率十九路军本守土卫国之义御之于吴淞闸北间。父老兄弟诸姑姊妹相与庀糇粮,输财物,所以厚军实抚战士者,无不至民族御侮精神于以发皇。嗟乎,斩将搴旗已挫封豕长蛇之气,节衣缩食深知仁人志士之心。谨识数言永铭高谊”。

又譬如黄炎培先生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全体职员自愿按月捐出薪水的百分之二给抗日义勇军,这样的月捐行为一直坚持到抗日成功之日。他们还多次派遣职教社同仁多方征集寒衣和军需物资,支援抗日前线,组织救护队救护前线伤兵。

祝惟一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29年进入黄炎培先生创建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服务部工作。战争爆发后,他曾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将上海民众捐献的各种物资送往前线,慰劳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将士,为此受到上海各界爱国人士组织的救济总会的嘉奖,在表彰大会上,授予“见义勇为”匾额和条幅。

这块匾额如今被淞沪抗战纪念馆所收藏,而边上则陈列着条幅的照片。那是在1934年的上海振华里(现黄浦区新天地周边)所拍摄,祝惟一的两个女儿祝小婉和祝幼婉站在条幅旁,上面书写的,正是对上海人民支援抗战义举的至高评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