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新天地民宿庭院变脚手架工地 老夫妻换房被诱先买后卖 “百万违约金”如当头霹雳
第8版:帮侬忙 2025-06-30

老夫妻换房被诱先买后卖 “百万违约金”如当头霹雳

老人被送医救治

老人支付的五万元定金收据

与中介公司签订的《房屋独家委托协议》 均为采访对象供图

78岁的应阿姨向“新民帮侬忙”求助,她和老伴委托房产中介将自己所住房屋出售,并置换一套小户型房屋。没想到,在房屋尚未售出的情况下,中介竟推荐老人购入一处新的房产,不仅要求迅速支付10万元定金,还在2小时内签订了多份协议。现如今,“无力买下新房”的老两口不得不面临“百万违约金”的赔付。心急火燎之下,应阿姨心梗发作送医救治。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记者展开调查。

旧房未卖 先推新房

“阿拉年纪大了,想把现在住的大房子卖掉,置换一套小房子。这样一来,手上还可以多一点养老的钱。”应阿姨告诉记者,她今年78岁,老伴方先生79岁。7年前,他们购入一套位于长寿路998弄阳光新苑小区的房产,房型为四房两厅两卫,总面积141.01平方米。

去年11月29日,两位老人来到位于东新路的知名房产中介机构门店(现搬迁至宁夏路),委托中介帮他们售卖房屋,并爽快地签订了《房屋独家委托协议》。这份协议里提及,中介承诺于2025年3月31日前将房屋售出。不过,协议中并没有涉及任何“制约条款”和“违约条款”。“当时,店长拍着胸脯对阿拉讲,保证会在约定的日期前把房子卖掉。出于信任,阿拉甚至没有问他们收取任何押金或保证金。”

过了两天,门店杨店长告知应阿姨:“有一套房子很不错的,建议你们先去看看。”应阿姨提出,老房子还没卖掉,怎么就看新房了?中介“花好稻好”地说道:“卖掉房子以后,肯定还要买一套小房子,不然户口没地方落。何况,还能把一些杂物提前搬进去。”在对方的这番说辞下,应阿姨也就不疑有他。于是,中介方面派出多位工作人员,接上老夫妻俩前往光新路上的阳光大厦看房。

借钱付定 签下合同

据应阿姨讲述,这是一套约116平方米的两房一厅电梯房,中介号称“打包价(含所有税费)590万元到手”。当两位老人刚走出电梯,多名中介小哥就将他们团团围住:“这套房子很好的,今朝就要定下来,否则会错过机会的。”“这样的价格很难得的,马上付定金吧!”应阿姨说,当时至少有5名中介围着他们,等到11时左右,其中一位曾姓总监突然发话:“抢这套房子的人很多。定金一共10万元,阿姨侬快点付5万元,先锁定下来。”

面对中介的“轮番说服”,老伴方老伯表示,手头没有那么多现金。“没钱的话,我先借给您1万元,其他的看看能不能找朋友帮帮忙。”在对方的“紧盯不放”之下,方老伯辗转找到一位朋友,由一名中介骑着电动自行车,前往方老伯朋友处借出5万元现金。

付了定金后,老人还签了合同。“短短2个小时就签了3份合同,阿拉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考虑。”最终,老两口在门店先后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含居间)合同》《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和《补偿协议》,并拿到一张收据。在去年的12月7日,两位老人又支付了剩余的5万元定金。

当场晕倒 送医救治

没想到,今年3月31日过去了,中介依旧无法将长寿路的房屋卖出。“老房子没卖掉,阿拉根本没有能力买新房子!”于是,从4月份开始,老两口开始找其他中介卖房。没想到,他们却被告知已“网签”过,也就是说,两位老人名下已有两套房,这一消息对两位老人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应阿姨和方老伯连忙找到门店讨要说法。此时,上家提出:要么继续履约,要么赔付总房价的20%,也就是100万元左右。而杨店长也给出了同样的说辞:“既然签订合同了,就只能按照合同规定来办事。总房款约560万元,要在今年10月份之前付清。”

“违约金100万元,阿拉哪里来这么多钱?”应阿姨急火攻心之下,当场晕倒在地,随即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经检查显示,应阿姨“心梗三项,需留院观察”。出院后,应阿姨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之后,应阿姨的儿子方先生出面联系上家,并和门店协商,但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被拒绝。6月13日,房产中介机构客服致电方先生询问如何解决。方先生坦言,愿意承担20万元的“定金损失”,客服承诺在6月16日反馈,结果杳无音信。6月15日,方先生给上家发了一份解约函,对方也没有同意。

中介操作 遭受质疑

方先生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房产中介存在几方面问题:首先,中介在居间合同里写明“房屋未有抵押”,而据上家所言,房屋被用作抵押物,这中间有“隐瞒实情”之嫌。其次,中介没有向老人说明“该房屋的产权为50年”。再次,中介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明确告知老人所签的是“网签合同”。另外,方先生还认为,起初对于房屋采取“先买再卖”的策略,本身就不符合逻辑。这样操作,不仅享受不了首套房的优惠,将现有房屋卖掉时,还会增加1%的个人所得税。

记者与涉事门店取得联系,相关负责人仅回复,此事正在协调中,截至目前仍未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采访中,有法律界专业人士指出,在这起案例中,房产中介人员涉嫌利用信息不对称、认知弱势,甚至“高压销售手段”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一方面,建议老人及家属应立即寻求专业律师帮助,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撤销显失公平的合同或大幅降低不合理的违约金,同时也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另一方面,房产中介机构应承担起企业责任,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徐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