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海(第三排左一)、黄俊(第二排右四)与队友合影
群众送别严德海
严德海抓住歹徒
严慈如今继承了父亲的警号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杨洁
20年前,2005年6月22日深夜,面对在居民区突然点燃汽油的纵火者,特警严德海毅然冲入火场,以血肉之躯,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大火。群众的生命与财产保住了,严德海却身负重伤,于当年7月1日壮烈牺牲。
20年后,英烈精神有了更具象的传承——今天,杨浦公安分局特警支队机动中队被授予“严德海突击队”旗帜。追随父亲脚步从警的严慈,也在2021年继承了父亲严德海当年的警号,继续守护一方百姓。
今天,凝视着旗帜上的字样,人们仿佛又见到了那个烈火中的高大背影。
一 最后一跃
多年过去了,殷行派出所民警黄俊的前额还是光秃秃的。并非因为中年谢顶。受损的毛囊,都是在当年那起事件中,被火燎过的。
2005年6月22日,黄俊作为当时延吉派出所的巡逻民警,值夜班。晚上10时许,一名老阿姨匆忙跑来报警:儿子徐某可能受了刺激,把自己反锁在家,情绪很不稳定;而家里,还有两桶汽油。黄俊跟着阿姨来到延吉一村,试图在楼下劝说徐某。谁知,对方十分激动,拒绝沟通,甚至将母亲的衣物从窗口扔下。感到事态有些棘手,黄俊向上级作了汇报,很快,派出所领导、值班特警、严德海,都赶到了现场。
“严德海当时是杨浦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我们都叫他严大。”曾经做过特警的黄俊深知,特警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队里有事、值班出警,都要打电话告诉严大。那天,腰伤复发的严德海原本在家休息,但接到电话后,依然二话不说赶到了延吉一村。
严德海带着特警队员悄悄上了楼,来到徐某屋外。黄俊拎着灭火器在他们身后的楼梯间待命。原本,大家希望先安抚住对方,让徐某自行开门。谁知,门内突然传出东西倒下的声音,还有液体泼洒的声音。“坏了!坏了!”黄俊心道。局势突变,一切在瞬间发生。他看到严德海一脚把门踹开,果断准备强攻。门边的一名年轻特警正准备进屋,刹那间,严德海一把将他拉开,高大的身影第一个冲进屋内。
之后的一切,在黄俊记忆中,就好像慢镜头播放一样,变得十分漫长——火苗已经蹿到屋外,看不清严大的身影。他上前灭火,但室内很快发生了爆燃,他与战友被火势逼到6楼。室内浓烟滚滚,空气灼热,他濒临缺氧。其实,从点火到灭火只有短短2分钟,但黄俊却感觉过了好久好久。
等黄俊迷迷糊糊被扶到楼下,再见到严大时,对方已经躺在了担架上,伤势极重:双目紧闭,手臂上的皮肤耷拉下一大块,即使失去了意识,身体也在微微颤抖与痉挛。后来黄俊才知道,徐某家中两桶汽油有整整40升,是从附近加油站买回来的。在严德海的英勇阻止下,一桶汽油仅泼洒出一部分,另一桶汽油原封未动。
因伤势过重,严德海于当年7月1日壮烈牺牲。他用生命中的最后一跃,保卫了整栋楼里166名居民的生命与财产,也保住了黄俊与战友们乃至肇事者徐某的性命。
二 德海其人
那一夜,火场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可能只有严德海与徐某知道。但现场的痕迹与周边居民的证言,让事件脉络变得清晰——
严德海全身烧伤达75%,而徐某奇迹般地只受了一点轻伤,躯干更是几乎没有被灼伤。附近居民说,有大火从窗口蹿了出来,透过火光,隐约能看到有人被扑倒在地。可见,是严德海在火海中制服了徐某,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他。
危急时刻,严德海的英勇行为,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特警队员、一名公安战士的本能:突发事件来临时,只想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没有丝毫犹豫。
事实上,在17年从警生涯中,严德海一次次选择冲锋在前。“让我来、跟我上”不仅是他的口头禅,更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围捕涉黑团伙时,是他第一个破门突入,将主犯压在身下;处置一起便利店持刀劫持人质案时,他趁歹徒将刀从右手换到左手的瞬间,一个鱼跃跳过一米高的柜台,以雷霆之力将对方制服。“严大曾是摔跤运动员,他对自己的身手非常自信。”曾经严德海队里的年轻队员、如今杨浦公安分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陆敏说,严大每次冲在第一线,不仅是因为使命在肩,更是为了保护新警,将危险留给自己。
这个高大威严而细腻可亲的形象,或许是所有战友的共同回忆。
严德海有个外号叫“严得很”,在训练方面十分严格,堪称“魔鬼教官”。无论严寒酷暑,3000米武装越野跑、10000米拉练跑、在海绵垫上翻滚摔打等,枯燥机械的训练是特警队的常态。“夏天,头顶太阳继续跑;冬天,大家练到身子都在冒烟。”曾经当过特警的黄俊练过,陆敏练过,其他队员也是如此。大家都说:“以前训练的时候真的挺‘恨’他的。”而严德海生前总说:“咬咬牙、屏一屏,最后都是自己的。”后来,在一次次出警实战中,大家才明白“都是自己的”是什么概念——拔群的身体素质、坚毅的意志品质,对于特警而言十分重要。遇到紧急事件,“能拿下”的底气,也正是源于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
尽管“恨”,但队员们仍对严德海心服口服,因为他总是以身作则。工作时间是8时半到17时半,而严德海每天7时半就来了,是队里上班最早的,可下班时间就说不准了。队员们为严德海算过一笔“时间账”:他值班和顶替值班的时间加起来,一年就有120多天,相当于一年里有4个月不在家。
此外,他又有细腻温情的一面,私下相处时,像大哥哥一样关心爱护着队里的“小朋友”们。翻开严德海的工作笔记:“与新警开始谈心工作”“上午送队员去献血,并送他回家”“今日跑步训练比赛成绩”……寥寥几句,墨迹已淡,但这些朴实的语言,更让人感到侠骨柔肠。
严大牺牲后,队里的七尺男儿无不痛哭落泪。
那年夏天酷热难当。但短短几天,自发前去杨浦分局巡特警大队吊唁严德海的百姓,达1300多人。
人民记得他,人民感谢他。
三 薪火相传
截至去年,上海公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的工作满意度,已连续12年实现“双提升”。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态势持续向好,这背后,离不开公安民警的默默守护。
历史惊人地相似。去年下半年,同样有一人受了刺激,扬言要在居民区纵火;同样是他母亲报的警。接报后,特警队员、消防队员迅速抵达现场。这是一栋老式房屋,通道不大。“特警赶到时,屋内有一个火盆,已经被点燃了,而犯罪嫌疑人躲进了卧室,现场浓烟滚滚,能见度非常低。”陆敏说。
但时代已经变了。与20年前似曾相识的紧急情况,在20年后得到了妥善的处置——特警队员以撞门锤破门,消防队员进屋灭火,借助手电筒确认烟雾内的情况,打开门窗通风,及时控制肇事者……装备更先进、预案更周全,经过缜密研判后的行动迅如雷电,现场没有一人受伤。
“出警回来以后,特警队员才发现自己的脸被熏得‘乌漆墨黑’的。但他们也没多说什么,脸一抹,简单交流几句又去工作了。”陆敏说,在很多人眼里惊心动魄的事件,对于特警而言,可能只是一件平凡日常的小事。
去年夏天,杨浦分局特警支队接到一起高坠警情:一名老人不小心从7楼窗户坠落,摔倒在6楼邻居家的晾衣架上。此时,晾衣架在老人身体的重压下已经变形,如果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赶赴现场处置的特警队员王家俊没有多想,他矫健地从5楼窗户处翻出,站在狭窄的窗沿上,单手托举起老人。在7楼同事的协助下,成功将老人救回房间。
去年9月,中环快速路杨浦段有一辆小轿车突然靠边停靠,后排一名女子情绪激动,她打开车门跑至中环高架边沿,扬言要跳桥。特警支队民警卫云鼎接到指令后,立即驾车从最近的上匝道驶入。短短几分钟,他在高架上逆向奔跑1公里赶到现场,成功将女子一把救下。“这支队伍不能在自己手里走下坡路。”杨浦分局特警支队每一任支队长都以严德海精神自勉。英烈精神的强大感召,让这支队伍拥有无可比拟的荣誉感、使命感。
缜密研判,有条不紊处置突发事件;以一臂之力抵抗地心引力,托举起一个成年人;逆向奔跑1公里,及时挽救生命;有时甚至只需要一个眼神交换,两名队员在一秒内同时采取行动……
近年来,杨浦特警在上海公安特警实战大练兵中多次获得团体前三名的佳绩,荣誉挂满了一整面墙。后辈们的优异表现,如果严德海能看到,也会感到欣慰吧。
四 信仰接力
传承严德海英烈精神的,不仅有战友,更有血脉相连的家人。
严德海有一个儿子。他牺牲时,儿子严慈只有14岁。烈士严德海的故事,已被记述了无数遍。而父亲严德海的故事,却是严慈的“独家记忆”。“那天晚上爸爸去延吉一村的事,我有印象。他腰伤复发,本来在家休息,后来接到电话,就和妈妈说要出去一趟。”严慈说,父亲深夜离家是常有的事,当时他也没有多想。没想到,父亲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儿子面前,严德海很少提工作上的事。和几乎所有普通父亲一样,他关心着严慈的功课,唠叨着要好好学习,带他去上兴趣班。唯一一次“扎台型”,也是在2005年,严德海带回一盘录像,是新闻媒体拍摄他纵身越过超市柜台,用身体压制持刀歹徒、解救人质的画面。群众们赞叹他英勇,家人则心疼他脑袋上磕出的大包,多少有些嗔怪。
长大后,严慈也决定报考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初入警队,他顶着“烈士严德海之子”的身份,有过重揭伤疤的伤痛,也承受着众人瞩目的压力。但多年后的今天,他每天穿上警服,心底涌现更多的是为民服务的责任感——他想踏踏实实把居民服务好,不只是“严德海之子”,更要当一名值得信赖的好警察。
严慈现在是新江湾城派出所责任区队长。他管理的责任区坐落着19个社区和近百家商户,有六所中小学校,有湾谷科技园等大型商业综合体,还有多家互联网头部企业,面积大、人口多元、业态丰富。
为解决上音实验学校放学期间的拥堵问题,严慈利用休息时间把附近的支小马路跑了个遍,再与交警商量,一起开辟了100多个临时停车位,大大缓解晚高峰时段政和路的拥堵,得到居民赞誉。作为基层民警,严慈在社区矛盾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反诈防线构筑等千头万绪的“琐碎日常”中,将父亲的精神转化为微社区服务的点滴实践。为了让居民们有事能找到自己,严慈公开了自己的电话,时常与大家沟通到半夜,只为能将每一起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母亲让严慈当一名普普通通的警察就好。而严慈说,他只是想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至少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亲,对得起身上的制服。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尘封十余载的严德海警号“038229”重启,交到了儿子严慈手里。
从当年重启的警号,到今天飘扬的旗帜,传承不是简单地怀念过去,而是要把父辈的精神真正落实到每一次行动中。“其实,不管是破案执勤还是奔走社区,即使在不同岗位上,大家守护人民群众的初心都是一致的。”严慈说。
当年那个冲进火场的背影,就是每一名人民警察心中的信仰灯塔。如今,淬火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