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用高技术追求“一线生机” 越南游击队重创美国王牌军
第16版:军界瞭望 2025-06-30

越南游击队重创美国王牌军

越南游击队员准备伏击

越南女性纷纷武装起来

五十年前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硝烟已散,但这场与中国人民“抗美援越”记忆紧密相连的战争至今仍令人深思。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越南南方游击战士以布衣草履之躯、钢铁不屈之志,在丛林与城乡间织就一张令强敌胆寒的“幽灵之网”,其蕴含的卓绝智慧与坚韧精神,至今在战争史册上熠熠生辉。

迷雾织网

在美军眼中,人数多达百万的越南游击队如同无法看透的迷雾,其武装组织犹如复杂多变的巨网,难以彻底掌握。当年,为粉碎美军和南越伪政权的围剿,越南南方解放阵线只掌握不到10个主力师和独立团作为基干力量,这些被民众亲切称为“硬帽子”的精锐官兵,装备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援助的装备,专门在特定地点对敌实施战略突击。而主力之下,是各省人民委员会指挥的地方部队,多以250—300人的营为单位活动。他们如坚韧的藤蔓,深入解放区与敌占区的拉锯地带。而在更基层的乡村里,则是更为庞大的基干民兵,这些“白天庄稼汉,晚上拿枪干”的乡村守护者受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每个村庄都组建了班或小组,两三个村庄便构成一个排。他们既是保卫红色政权的盾牌,也是生产自给的粮仓。

这种从主力师团到乡村民兵小组的多层嵌套结构,加上身份在军民之间无缝切换的游击队员,构成了一张令美伪情报系统晕头转向、无从精准打击的幽灵之网。

布衣铁血

令美伪政权最为头痛的,是游击队那近乎完美的“隐身术”。像游击队的主力部队拥有相对统一的深绿色作训服和标志性的黑白色格子围巾,但他们没有军衔标识,荣誉仅偶尔凝结于胸前一枚小小金属徽章,脚上的中国产解放鞋轻便无声,远胜美军笨重的皮靴。至于地方部队与乡村武装的“制服”则彻底隐入尘烟,最常见的“战斗装”是被称为“黑色睡衣”的无领黑衬衫,城市特工更是千面百变,依据任务需要化身任何平民。他们脚上最流行的“军靴”是轮胎制成的凉鞋,因越南独立领袖胡志明常穿而被尊为“胡伯伯凉鞋”。

他们的行装同样贯彻着极致的轻简与实用哲学。主力部队行军,背负不过五日口粮;就地作战的游击队,所需物资常就地获取或藏于腰带、背包。战士们珍视中国产小帆布背包,内装口粮、弹药、手榴弹乃至备用衣物。一块绿色塑料布,白日为雨披,夜晚作铺盖;一顶布罩木盔,不用时便绑在背包之上。他们的伙食简单到近乎单调:米饭佐以重味的鱼露,配上猪肉、鸡肉或鲜鱼,蘸着用鱼露、青柠汁、辣椒调制的酱汁包裹于米纸或生菜中咽下——这便是支撑着铁血战斗的能量之源。

鬼魅出击

越南游击战术的核心,是将“无形”与“诡变”发挥到极致。城市特工的战斗小组如幽灵般潜行于美伪统治中心西贡(今胡志明市)的街巷。一个标准的九人小组,常拆分为三个三人小队,平时散入茫茫人海,行动时聚如闪电,功成后瞬间消散。这些人的代号都保密,成员互不知晓藏身之处,叛徒亦难撼组织根基。1968年京都影院的爆炸堪称其行动艺术的巅峰,越南特工突破美军宪兵拦截,冷静掷弹于通道中央,随即关门脱身,爆炸声起时他已遁入夜色。同年,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南越代表的别墅里居然飞进了手榴弹,原来是一名学生特工的大胆奇袭,他在得手后竟藏身烟囱,最终换装从容离去。

越南农村里的非主力游击队的战斗则充满智慧。每当主力或基干民兵攻击敌人据点时,本地游击队员便如“气氛组”般在四周制造惊天动地的声势:呐喊、吹哨、敲锣、棍击树木……虚张声势之下,常令守军误判遭遇营级猛攻,恐慌呼救。1963年,广南省一群孩童仅凭藏锅、拖延做饭,便巧妙挫败南越伪军扫荡,足见民众支持的深度已融入血脉。

当1968年大批美军入越作战后,游击队利用这帮“少爷兵”浪费成性的特点,化身“焦土魔术师”,把敌人用过的烟幕弹、失效的地雷组件、C口粮罐、废旧电池等等“点石成金”,变成杀敌的利器。像烟幕弹壳体与弹片重铸为手榴弹;弹药箱改造成地道厕所;C口粮罐变身炊具灯具;废旧电池为诡雷提供致命电能。美军甚至因一次性水壶被游击队回收用作输血袋而被迫停发,这成为越南人民战争对“军事强权”的辛辣嘲讽。

回顾历史,越南游击队的胜利密码,深植于那张由严密而灵活的多层组织、无处不在的民众支持所编织的“幽灵之网”中。他们以竹签对抗钢铁,以暗夜消解白昼的优势,以智慧弥补火力的悬殊。这一启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战争胜利者的力量不仅源于枪炮,更来自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纽带、无处不在的智慧。

常立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