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出梅后中暑风险增加 公告 今夏真的会“热到破纪录”吗?
第5版:焦点 2025-06-30
申城高温酷暑来袭

今夏真的会“热到破纪录”吗?

人们在金山城市沙滩享受夏日清凉 特约通讯员 庄毅 摄

在浦东周邓公路上,市政建设者在烈日下进行道路施工时洒水降温 杨建正 摄

副热带高压“控场”,申城酷暑来袭。本周,气温将再上一个台阶,周中后期的最高气温可达39至40℃!午后局部雷雨偶尔串场,有一种“下开水”的感觉。

面对“热浪滚滚”的天气,人们不禁担心:今年夏天,上海会不会再次刷新高温纪录?极端高温是否已成“新常态”?

一问

高温是否出现得越来越早?

截至6月25日,6月我国的全国平均气温已达21.1℃,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与2022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这几天,一场大范围高温正在影响我国,京津冀干热炙烤,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高达70℃,华南一带闷热似蒸笼,多地体感温度冲上40℃。网友纷纷吐槽“热到烫脚”“40℃的天,我要熟了”……中国天气网近日统计的气象大数据显示,这些年“热得早、热得猛”并不是错觉,我国多地高温季确实开启得越来越早,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

今年6月下旬,我国已有七成以上省会、首府、直辖市迎来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而且绝大多数为提前报到。

上海今夏首个高温日出现在6月17日,比常年平均早了近10天。统计还显示,本世纪以来,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济南、重庆、合肥、福州、杭州、南京、上海等地最低气温高于28℃的日数明显变多。

白天高温炙烤,夜间气温也居高不下。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夏季夜晚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能超过60%,在这个湿度下,气温28℃对应的体感温度则接近30℃,如果全天气温都在28℃以上,人们就能体会到“日夜连轴热”。大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夜间在明显变热,上海“榜上有名”。去年,在全国夜温“火炉榜”上,上海夜温最高纪录达到了32.1℃,和南昌并列亚军,紧随冠军重庆之后。

二问

今夏是否还会“热到破纪录”?

2024年,全球气温首次在年度基础上突破1.5℃的升温门槛,而这一现象在2014年前任何一次五年预测中,都被认为是“不可能出现的”。去年更成为175年气象观测记录中“最热的一年”。

最近,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又发出了“预警”——在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10年后,2025至2029年的五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以上的可能性升高到了70%。未来五年,全球气温至少有一年打破高温纪录的可能性高达80%,这将增加极端干旱、洪水和森林火灾的风险。而到2030年前,升温2℃的年份也有可能出现,尽管发生的概率仅为1%,但这一可能性的出现本身已“令人震惊”。

上海市气象局服务首席邬锐指出,高温提前意味着热量累积周期延长,叠加极端天气增多,易导致“早热+持续高温”的组合现象,但局部地区可能受大气环流等短期因素影响出现波动。“去年,上海高温天数破纪录,今年是否会有一次刷新,仍然待定。”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要偏高,其中在华北、华东的北部、华中北部、新疆等地,初夏高温热浪明显,而在华东的中南部、华东、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和新疆等地的盛夏,还会发生高温伏旱天气。

三问

极端高温是否成“新常态”?

无论是高温来得越来越早,还是夏天变得越来越长,气象学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极端高温已成为“新常态”。

国家气候中心近日表示,我国的高温洪涝都是和各自的大气环流,尤其是夏季风系统的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密切相关,但也有长期的气候变化背景因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发布的一系列报告都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高温和暴雨事件都会增多。无论是北方的高温,还是南方的暴雨,背后都有更长期的气候变化因素在起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晓龙介绍,根据最新IPCC报告的评估结果,全球范围内,1950年以来的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事件减少。“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以上极端冷暖事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未来全球进一步变暖,极端热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会继续增加,极端冷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会继续减少,即使未来增暖稳定在1.5℃也是如此。”

四问

未来忽冷忽热会更“激烈”?

极端高温并非孤立现象,高温背后暗藏着另一种风险。陈晓龙指出,全球变暖还可能引发“冷暖急转”,即高温与剧烈降温交替出现。“冷暖急转事件都是在中纬度天气系统(如气旋、锋面)主导下出现的冷暖气团交替。在冷暖急转中土壤湿度对大气温度的反馈发挥了重要作用,干旱会加剧气温波动。这种‘过山车’式气温波动,对城市运行和人体健康构成双重威胁。”他说。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也在佐证这一趋势: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与1960—1990年相比,暖转冷事件增加8%左右,冷转暖事件增加7%左右;两类急转事件强度均增加7%左右;急转过渡时间减少3%左右,“这意味着气温‘翻脸’更快、更猛。热带/副热带地区(南亚、东南亚、非洲等)急转频率和强度增幅最大。低收入国家承受的风险更高”。陈晓龙补充说,这会使全球冷暖急转事件下的人口暴露度增加1.17倍,低收入国家风险高出全球平均4—6倍。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