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做饭、尝试摄影、仰望星空……中学生如何既享受假期又不虚度光阴?暑期第一天,普陀区首个“暑期成长动力营”在该区十个街道同步启动,将专业的心理成长课程送到学生“家门口”。这场由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牵头,联动学校、社区、卫生部门打造的“教联体”协同育人项目,以创新的时间管理训练和未来规划引导服务,助力更多青少年快乐健康成长。
“假期中怎样安排能让自己既保持专注,又轻松快乐地度过?还想挑战什么让自己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和惊喜呢?”昨天下午,在长寿社区活动现场,中学生们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化身“时间魔法师”。
在“暑期时光拼图”环节,同学们将学习、运动、娱乐等图标拼贴成个性化时间表。在“时间魔法交流”中,同学们又互相写下时间管理建议,如“试试番茄工作法”“每天设定小目标”等,增进了友谊,也收获了实用技巧。
“暑期是充实自我的好机会,作业、预习、锻炼迎接中考都不能少。”陈心怡同学分享道,她计划用画画、听音乐来放松,同时备战美术考级,将学习与兴趣巧妙融合。王麒翔同学则计划用闲置相机拍摄汽车、消防设备,同时预习物理、化学,在学业与兴趣间寻找平衡。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心理成长营创新设计了“未来观测日志”环节,同学们用彩色卡纸重构“时光拼图”,并绘制“近期好心情计划”与“长远职业畅想”。
“虽然想做的事情多,但坚持每天列时间计划表,会更有条理,在此之下突然觉得目标不再遥远。”初一年级的包澄好手持彩色卡纸作品,在1分钟快闪展示中赢得热烈掌声。区心理教研员温暖老师还向每位同学赠送“时间管理工具包”,鼓励他们将创意方案转化为暑期行动。
为何探索将心理健康融入暑期场景?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副主任朱卿说:“我们希望借助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卸下上学期的压力包袱,珍惜眼前时光,也为新学期做好心理铺垫。家门口的心理成长营,把心理课堂从校园延伸到了社区街镇。大大拓宽了心理服务的半径,助力孩子们培养积极心态,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
实习生 徐一白
本报记者 马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