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宝良
上海解放后随着人口与建设的急速发展,公交车不仅线路扩展,乘客增加,早期也出现过像有轨电车一样的两节不相通的铰接式汽车。1967年上海客车厂采用解放卡车底盘装置,试制了铰接式客车,在客运量大的线路上,因载客多、运行成本低,发挥出显著的效应。于是满大街都跑这种长度18米,有前、中、后三扇门体量大的公交车,大家惯称“巨龙”。
铰接汽车,包括后来生产的铰接式无轨电车的确为上海交通解决了客运困难。但上海乘客众多,每天高峰时窘相迭出,即使最后一个人也扒在车门口,不愿轻易下车。于是要靠车外人使劲往里推,才勉强关上门。如此大家也给出一个雅号叫“推屁股”。
为再挖载客潜力,就得减少座位,除了中间两侧铰接处的“香蕉位”(早先弯圆形,后来改成背靠背的单座),车内只设几个位子。于是“巨龙”又被大伙戏称为“大篷车”。满载时有一百几十号人了,连刹车都勿担心车辆惯性使人跌倒,有人测算过一平米里留有十二个脚印,足足站六个成年人。
随着地铁、私家车和城市化加快,运行了将近三十年的“巨龙车”渐渐退出了上海公交市场。如今我们坐在舒适的空调车内,有谁会想起当年乘车窘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