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峪
里昂的宣传口号非常有趣——ONLY LYON。盎然里昂。无法取代,独特之至。
里昂位于阿尔卑斯山西北部,罗讷河和索恩河交汇处。罗讷河阳刚,源于阿尔卑斯山冰川水;索恩河阴柔,发源于弗日省维奥梅尼勒。两河汇流,生成了里昂平和从容的风度。里昂丝绸和纺织业源远流长,被誉为“欧洲丝绸之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都市。居民对法语不灵光的外国人报以善意鼓励。还记得当年我来此教授粤语,一开始用英文上课,到了学期末学生有点不专心,我一阵批评之后,学生居然笑着提醒我:你看现在你的法语多溜,都可以说我们啦!有一位曾在此任教、目前居于巴黎的老师和我说,她甚至觉得此地的女子更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柔美,和巴黎女郎大不相同。
作为美食之都,里昂世界闻名。来自此地的保罗·博古斯(Paul Bocuse)是法国名厨,享有米其林三星评级超过半世纪,被誉为“世纪之厨”和“美食教皇”。博古斯出生在距离里昂不到10公里的小镇柯隆居欧蒙多,于1946年开始在里昂一家米其林三星饭店当学徒,开启了厨师生涯。1990年,他在此开设了保罗·博古斯酒店与厨艺学院,位置就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附近。而名为Bouchon Lyonnais的小馆子则是里昂老城的一道亮丽风景。Bouchon在法语中意思是瓶塞或交通阻塞,指的是过去的小酒馆老板会在门上插的树枝或麦秆,表示这里可以吃喝,现今已成为里昂家常酒馆的代名词。
里昂还有一个重要特色:文化历史。1921—1950年,由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创办的里昂中法大学接待了来自中国的473位男女学生,培养出一代代重要的学者、译者和政治人物。这段历史值得了解研究。这次故地重游,其实就是参加里昂三大中文系组织的主题学术会议。和老中青三代学者重访中法大学遗址,不胜感叹。在李欧梵老师回忆录《我的二十世纪》里,有一章专门记载他的欧游经历,其中写道:他在哈佛读博士期间,得到导师费正清教授支持,给他一笔钱去欧洲游学。第一站是英国剑桥,为了收集博士论文中关于徐志摩研究的材料;而首次欧游历程的最后两站就是戴望舒曾经游学过的法国和西班牙。1968年到法国,自然赶上了各种风潮云涌;他为了美食,特意又从巴黎跑到了里昂。“特别到里昂参观了‘中法大学’,收集了一些关于勤工俭学的资料,但又不敢贸然从事相关研究。”和欧梵老师聊起此次我到里昂参加关于中法大学研究的学术会议,他特意又和我说起,当年还和一位中国女士谈起档案材料——我想,难道欧梵老师见到的,会是开创里昂三大中文系、著名旅法音乐家李树化的女儿、林风眠先生的义女李尘生女士吗?倘若如此,那会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次相遇!
里昂人情浓厚,给旅者一种宾至如归的心安之感。难怪曾在此地居住的学者,用各种方式纪念这座独特的城市。曾在中法大学就读的常书鸿先生,就用索恩河把出生在此河畔的女儿命名为常莎娜。我的一位老同学在此地求学六年,目前在京城任教,给女儿取名为罗讷。此次来开会,专门取了罗讷河水,给小姑娘带回去她名字来处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