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 星期六
静心阅读 “清凉”度夏 无化疗  百岁老人勇战淋巴瘤 用AI给手写历史一个数字未来 微专业  给毕业生装上技能加速器
第4版:科教卫新闻 2025-08-08

用AI给手写历史一个数字未来

复旦团队守护九旬老党员“字如其人”的生命印记

“拆开爷爷手写信的那一刻,仿佛触摸到了一个时代的温度。”今年1月,本报报道了复旦大学“信息互动设计”课程的学生尝试用数字化方式帮助老人创建回忆录的故事。这个名为“回声”的项目意外地激起了真实的“回声”——92岁的老党员李春希看到报道后,用一纸工整的手写信叩开了师生的心门,一段跨越年龄的数字化传承探索开始了。

决心留存历史笔触

“回声”由复旦广告学专业的张国清领衔设计,是一款旨在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创建回忆录、家谱、相册,同时可以进行记忆力、表达力训练、完成独一无二的口述历史的应用。“爷爷的来信开启了我和同学们的一场奇遇。”课程主讲老师、复旦新闻学院副研究员蓝星宇觉得,“回声”是课堂上的一颗“种子”,它悄悄发芽生长,经媒体报道后,如同蒲公英般意外飘落到了李爷爷面前。老人花费数年心血,一笔一画记录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手稿累积了“一麻袋”。他积极而热忱地联系蓝星宇,希望能将这些手稿整理出版。

“当时我打开信箱,一点点拆开爷爷手写信、读到爷爷的文字时非常感动。”蓝星宇决定和学生一起守护这份温暖。

打造“视觉回忆录”

今年春天,记者曾随蓝星宇与学生们登门拜访李春希爷爷。老人把回忆录整理、誊抄,装订成一本自传体小说,既是他丰富的人生故事,也反映了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及老一辈刻苦奋斗、勇于争先的精神价值和家国情怀。蓝星宇告诉老人,可以尝试用新媒体的形式对文本进行加工,数字化的形式更适合留存与传播。

李爷爷厚重的手稿上,钢笔字迹深深浅浅,有工整的楷书,也有飞扬的行草,甚至夹杂着几笔建国初期的二简字,宛如一部活的汉字演变史。蓝星宇当即坚定了心里的一个创想——字如其人,要留住爷爷的字,“爷爷的字就代表了他本身,希望尽可能地把这些字的各种属性保留和还原,实现‘视觉回忆录’”。

挑战识别繁简行草

很快,蓝星宇在复旦发起了招募,吸引了广告、计算机、新闻、中文等专业的学生,一支跨学科的团队集结开工。不过,要保留爷爷字迹的特质,团队遇到了一些困难——尽管爷爷已经誊抄工整,但混杂简体、繁体,行书、草书简写等书写习惯为原始数据的识别和预处理带来了难度。团队试过通用文本识别模型,效果都不太理想。“我们也希望得到相关企业或者科研团队的支持,提供简体、繁体等多种字体的同时识别。如果还有能够识别手写体,或者说书法字体的专用模型,那就更好了。”

尽管困难重重,李爷爷和家人、蓝星宇团队都仍然对这场既传统又创新的温暖守护充满热情和期待。团队执着地希望将这些充满人情味、充满历史感的手写文字保留,“保留手写体提示我们中国文字的美妙和深邃,让人能够想起写字的愉悦,和那种把字留在纸上的踏实感。”蓝星宇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中华文化和汉字书写传统的课题。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