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手球争夺激烈
软式曲棍球比赛现场
2025年成都世运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这项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上,你可以很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哪个项目的运动员,内心都藏着一个奥运梦:期待自己的项目有一天能够进军奥运会。就像世运会中国代表团首金获得者、武术运动员吴卓灵说的那样,“希望武术全面发展,走向全世界,未来能够申奥成功。”
实际上,世运会和奥运会并非两极世界,“世运会就像一个展示非奥项目魅力的‘橱窗’。”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表示,奥运会近年来纳入的新项目几乎都来自世运会,这也体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我们的责任就是向全世界展示最好的(非奥)项目,供其选择。”
非奥大舞台
翻开世运会名单,你可以发现其中有如射箭、攀岩、皮划艇等不少奥运会项目。说好的是“非奥项目大联欢”,怎么混进了这么多“奥运正规军”?
这事儿得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奥运会像个被塞满的行李箱,新项目拼命往里挤,老项目则死守阵地。于是,一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一跺脚:咱们自己搭台子唱戏!1981年在美国圣克拉拉,第一届世运会就这么带着棒球、拔河这些“奥运弃儿”开张,一个属于非奥项目的赛事大平台就出现了。
在项目设置上,世运会鼓励多元化,优先考虑新兴运动、特色项目以及部分未能进入奥运的传统强项。有些项目曾经是世运会的常客,后来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比如跆拳道。也有些项目刚在世运会上“试水”,转身就入选奥运会,比如霹雳舞。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会比赛项目需要具备广泛的参与性、观赏性和竞技性。因此,世运会也成了不少运动项目奔向奥运会的大舞台,通过其扩大自身影响力,或者是展示竞技性。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的年度报告显示,每届赛事平均能带动三到五个新兴项目的全球参与。而一些项目要摘除“小众”标签,就必须长期留在世界顶级舞台上,这也是世运会吃香的根本原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武术也被很多人期待着能够进军奥运会。从2009年世运会作为邀请项目首次亮相,到如今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的体现。此次参加世运会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决赛的意大利选手劳拉,练习武术已经15年。即便练习武术的条件比较困难,但她从未想过放弃,“我非常期待武术能早日成为奥运项目。”
如果说,随着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全球普及,劳拉的奥运梦还不算镜花水月,那么中国荷球运动员孙敬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从未敢公开把荷球和奥运会联系到一起“荷球进入奥运会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这真是个好问题。”他说,无论有多长路要走,中国一定是荷球进入奥运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分子,“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的,哪怕我们这批运动员赶不上了,我们以后也会在不同岗位继续推广荷球,将来一定会把它推广到奥运会。”
和孙敬源一样,也有一些更小众项目的运动员,其实心里也有一个奥运梦。世运会是新兴项目的展示舞台,跑酷、飞盘、无人机竞速、动力冲浪板等项目,洋溢着青春活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说不定哪一天就能成功跻身奥运会。
奥运试验田
2023年10月,国际奥委会宣布将棒垒球、板球、腰旗橄榄球、棍网球和壁球五个大项纳入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除了板球外,其余四个“奥运新兵”都在本次成都世运会亮相。
从2012年首次冲奥失败,到里约、东京、巴黎三届奥运会折戟,被誉为“室内运动之王”的壁球已经在奥运会门外苦等十几年,终于圆梦2028年奥运会。这项新兴运动在成都也是一票难求,“奥运会”成为赛后采访区内的高频话题。30岁的中国香港队选手何子乐是新科亚洲冠军,壁球入奥燃起了她继续职业生涯的渴望,但她也坦言:“可能奥运会还比较远,还没有感受到身边的氛围有什么不一样。”
对于那些非奥项目来说,世运会就是一块流动的试验田,有些项目从世运会登陆奥运会,也有些项目从奥运会退回世运会。从东京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引入“新增项目”,东道主可推荐项目入选当届奥运会,当时空手道就作为“新增项目”之一进入了东京奥运会。但这并非“终身制”,更像是一张短期入场券,这使得一些项目“进出奥运”的现象更频繁,比如东京奥运的空手道和巴黎奥运的霹雳舞,这两个项目都不会在洛杉矶奥运会出现。
有些项目比如跆拳道,完成了从世运到奥运的跃升后便退出了世运会,这也证明经过世运会检验后,它已经有了在奥运会站稳脚跟的资本。而有些项目被奥运会“退货”后,将继续在世运会上“孵化”,争取早日重返奥运大家庭,例如空手道。空手道运动起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自1981年首届世界运动会起一直是正式比赛项目。夺得成都世运会冠军的中国空手道名将龚莉,曾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铜牌,虽然不知道空手道何时还能再次进入奥运会,不过还不满26岁的她仍然心存希望,万一2032年奥运会上会有惊喜呢?
一方面,世运会仍是新兴项目的孵化器,不少运动正是在这里起步、成熟,最终叩开奥运大门。另一方面,奥运项目本身也在动态变化中,世运会则为那些暂离奥运舞台的项目提供了继续发育的平台。这种流动性,其实体现的也是体育运动之美:交流、创新、开放、多元化,永远是王道。
特派记者 李元春(本报成都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