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8月“星空剧场”不只有流星雨 “AI+养老”体验店落户模速空间 世界最大尺寸“生物人工心脏”诞生 广告 耳前“聪明孔”  暗藏“大隐患”
第6版:科教卫新闻/广告 2025-08-11
上海张江“器官农场”实现厘米级突破

世界最大尺寸“生物人工心脏”诞生

本报讯(记者 李一能)在上海浦东张江,有一个神奇的“农场”,这里可以培育出活生生的人体器官。只需抽一管血,就能在实验室“生产”出心脏、视网膜、皮肤,甚至是脑组织。日前,该实验室发布最新成果,成功培育出一颗直径超1厘米的心脏类器官,这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自发分化、一体成型的心脏类器官,实现了从微米级到厘米级的突破,并且大幅降低该技术成本,有望投入临床应用。

昨天,记者在上海能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颗直径1厘米的“肉块”悬浮在营养液中,正在有节奏地跳动着,看上去像是水母之类的海洋生物。但事实上,这近乎一颗完整的人类心脏,有着血管、心房、心室、心内膜等结构,是目前世界上该技术类别尺寸最大的“人工心脏”。

能山生物首席科学家齐震博士告诉记者,世界各国对于“人工心脏”有着诸多探索路径,大致包括机械人工心脏、混合式人工心脏和生物人工心脏等。而该实验室成功培育的“生物人工心脏”,是基于一项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人造类器官的前沿科技。

“打个比方,如果人在胚胎时期的细胞是可以‘编程’的,从而分化出各种器官,那么如今人类的成体细胞也可以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倒退回‘可编程’状态,这样只要掌握相应的‘编程指令’,就能实现量产器官。”齐震告诉记者,只需一管血,理论上人体的任何器官都能被大量生产。诱导多能干细胞器官培养技术,正是如今生物科技领域备受关注的新赛道。

据介绍,在这一领域,能山生物近期实现了两项突破。首先是心脏类器官的尺寸首次从微米级别突破到了厘米级别,实现了全球领先,而更大尺寸的人工类器官的研究工作也正在开展。其次是培养人工类器官的成本被极大降低,以往人工类器官就像一株名贵的兰花,必须用昂贵的血清“喂养”才能存活。能山生物开发出了一种特殊营养液,成本很低,却也能起到血清的效果。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实现了培育类器官的工业化,可以在容器中同时培养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类器官。”齐震表示,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其实已经出现多年,但因高昂的成本影响了发展与产业化速度,如今在这一领域实现了突破,有望让人造类器官尽快实现商业化临床应用,从而造福人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