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刘公岛组诗 威尼斯黄昏(油画) 平台啊,愿你算法向善 书事·人情 同学会:洄游的大马哈鱼 过竹海
第13版:夜光杯 2025-08-15

书事·人情

陈屹

每年上海书展,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守在自家出版社展位值班的日子。守着一方展位,如同守着自家灶台前的一方寸土,喧哗在周围滚动着,像一锅煮沸的水。我们的展位不大,挤在书海的角落里,安安静静地设计了几个展台,按照主题展示着“文化大菜”,四周靠墙的位置摆着几排书,书脊排得整齐,颜色各异,倒有些像菜单上一溜儿的菜名。一切都如同明档的食肆,食客们可以按照心意挑选合意的菜品。

原本,编辑是隐在后厨的厨子,将作者提供的食材烹饪装盘后,就基本完成工作了,传菜与上桌自有他人完成。可是书展不一样,编辑来到了客人就餐的大堂,悄悄地看着客人有没有走进自家的食肆,有没有看中自己烹饪的菜肴。看着读者走走停停,手指划过书脊,如同拨弄琴弦;偶尔抽出一本,轻轻翻开,眼神便沉入书页里去了,此时我注视着他,感觉周遭的嘈杂瞬间退潮。只有等人家抬起头来,将看过的书籍重新放回书架,世界的声音才会重新回来。

原本想着默默观察就好,可是这个人为什么只是看了一眼就放下了?那个人正在皱眉,他是发现什么问题了吗?那位老先生买了一本二次元的漫画作品,是要送给孙辈吗?这些问题开始百爪挠心。特别是看到有读者在展位上逡巡、犹豫,向你投来求助的一瞥又快速移开,再偷瞄……渐渐就忍不住走过去了:“请问您想找哪一类书呢?需要我介绍一下吗?”冷不丁听到这样的问话,读者往往会先愣一秒,偶然会有摇摇手表示不需要的,但大多数会热情地表示“好呀”,然后提出需求:“我想帮孩子挑书,最好是能够提高写作水平的那种。”“暑期逛了很多博物馆,想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图书。”“随便逛逛,有什么推荐吗?有意思一点的。”这个时候,我完全忘了自己只是个“厨子”,瞬间化身金牌销售,开始滔滔不绝介绍自家的精品书籍,特别是自己编辑的那些书。当读者因为自己的介绍而爽快下单时,快乐就在内心沸腾。

也有时候,就站在展位的收银台边,帮读者打包买好的书。记得去年书展,有个女生一下子买了三本《对话至宝》。这本书因为单价稍高,又是讲文物知识的,几乎没有人一次买几本。我假装不经意地问:“怎么买这么多本呀?”她简单地说:“喜欢,想和朋友分享。”可能是看到我的目光过于炙热,她又说道:“可能是日常生活太满了,有空闲时就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去博物馆看展,用老物件抵御瞬息万变。这本书内容很好,我特别喜欢这个封面,有一种让人安静的力量。”

我心里那点激动变成一种温热的妥帖。编这书时的字字句句斟酌,与作者、设计师讨论封面时的互不妥协……最终穿透纸张,落到某个需要它的人心里去。这感觉,比听一百句客套的夸赞都更受用。

此时,我刚刚拿到新书《长成了剧本的样子》,闻着新书特有的油墨香,想到了冰箱里那瓶杨梅酒。杨梅酒是作者王丽萍老师在6月11日酿下的,那天,我们经过讨论才定下新书的名字,并确认了封面的设计稿。王老师说,书展开始时,酒应该就可以喝了。在新书下印时,我收到了这瓶饱含心意的杨梅酒。我将喝第一杯酒的时间,定在了2025年8月16日,这是第21届上海书展的周六,这一天,这本书发布,王老师将在现场和读者一起分享她的创作历程。

在现场,我会告诉她,这瓶杨梅酒,让我多了一个坚持做书的理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