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渊
近读《诗经》。要读好一经,一生也就一次,是以,这不能是浮皮潦草不求甚解的浅漫读,而须是一次系统性的庶几乎不留遗憾的深精读。为此,我搜罗清人诗经学的经典著作,从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从陈奂《诗毛氏传疏》到胡承珙《毛诗后笺》,从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到段玉裁《诗经小学》,乃至明人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宋人严粲《诗缉》等,择其善本,皆置案头。不求快,每学一诗,必旁读群书,务通历代各家之说,以穷其义。如此,各说长短优次大体了然。可取者取之,不足取者亦知之。诸家偶有未确未尽者,我试言之。那么,我对诗的解,也便水到渠成了。
读诗的过程,既是学的过程,也是创的过程。我要求自己:每读一诗,则有一文、一字、一译之创,即撰学术小文一篇、写诗经书法一帧、作诗经新译一版。
诗经译作丧其诗意者多有之。我绝不能如此。即本于原作但绝不泥于原作,而着力于从整体诗境与语感来把握。大象希形,要在神上得其意而立,在形上求其变而通,形似而更求其神似,得其神而可以化其形,有则无之,无则有之,使有无相生,使译作与原作不止于译的关系、复刻的关系,而是绎的关系、拓展的关系,进而更成其为互文的关系、感通的关系,乃至二创的关系。
我的译,本身也必当成其为诗;我的译,纵使撤除诗经原作,斯足以自立自洽而无愧。如此,便有诗经新译系列。不揣鄙陋,惟与古人共情,还其本来而已。
且以《郑风·大叔于田》为例。
毛诗及三家诗,均以此大叔指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之段。诗极尽美叔段之能事,以喻段之得众而将反,又喻庄公之不教而纵容。将一切诗作历史化还原,作政治化解读,汉代人之法也。此诗可以指叔段,也可不拘于此。如“邶风之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云云,无具体原型,纯赞男子之壮,纯赞贵族武士之勇,可也。殷周贵族,文质彬彬,兼文武之道,芬芳悱恻而不失勇猛精进,抽象为士君子纯粹人格之美,斯亦足矣。
我的译文,整体语感保留原诗之重叠复沓,但绝不亦步亦趋,要在得其诗意。行文求凌厉而优雅,如大叔之弓马,纵横驰骋,收放自如。
敢新作译文如下——
叔于田
驾驷马之车
缆六辔在手
如织如组 出神入化
以至驷马莫不在御
那两服居前 两骖居后
如雁行 如起舞
叔在薮
畋猎的人马
燃起漫野大火
遮断了
禽兽的去路
这是一个冬夜
叔精赤的上身 为火光照亮
他在林下搏虎
他在焰尖搏虎
他在风与影中搏虎
他擒住那虎 献于公
公赞道 真壮士也
但 太凶险
可一不可再
叔在薮
他穿越荆棘 穿透林莽
他迎着火向前
收缰控马
放缰纵马
马也 辔也 手也
相合一
整片猎场
就是他纵横驰骋的疆场
叔于田
他沿火线掠阵
逐禽左
来多少 射多少
凡开弓一击必中
火还在烧
猎物 却已尸积成山
殆尽矣
这才慢了下来
火还在烧
他收马韬弓
并将箭筩盖子
悠然地
盖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