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戴从容 翻译“天书”,我下了笨功夫
第9版:星期天夜光杯 2025-08-24

戴从容 翻译“天书”,我下了笨功夫

戴从容

戴从容寄语读者

扫码看视频

◆ 王萌萌

在新民晚报社“夜光杯朋友圈”工作室里,见到了戴从容。

沉稳端庄、温文尔雅的戴从容极符合人们心中对高校女教授的想象。近期一部重磅译作——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注释本问世,让惯于静守书斋的她频频站在聚光灯下。在极度追求时效性的当今,耗时18年翻译一部“天书”,有如新天方夜谭。面对潮水般的赞誉,她保持着谦和与恳切,说自己下的是笨功夫。

1

因孤独而走近 因共鸣而深入

回望少年时,戴从容觉得自己有部分经历与乔伊斯很像。她1971年3月生于长春,自幼习惯了北国的凛冽冰雪和豪爽民风。11岁那年,家乡苏州的奶奶瘫痪在床需要照顾,全家因此迁回苏州。起初她不适应江南潮湿的气候,听不懂吴侬软语,也想念从前的同学好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渴望着能回到长春。

有一段时间她住伯父家,周围没有相识的人,空闲时也无处可去,唯一的消遣就是把爱好文学的伯父收藏甚丰的书拿来翻看。那段经历让青春期的她养成了以读书消解苦闷、安栖心灵的习惯。

高中毕业时,凭借大量阅读文学经典打下的基础,戴从容通过提前招生进入了南京大学的文科强化班。就读第三年时,需要选专业,当时戴从容的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都学得不错,但恰逢比较文学兴起,她读了一本相关书籍后,发现将视野放得更广阔,跨越民族、语言、文化、学科等界限来进行文学研究更有趣。

读博士时,由文洁若、萧乾夫妇共同翻译的《尤利西斯》出版后,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也出于好奇去找来读,读后甚为惊叹,觉得此书与此前看过的所有小说都不同,有极强的创新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萌发了研究乔伊斯作为博士论文的想法。

在通读乔伊斯的作品、了解乔伊斯生平的过程中,戴从容时常产生共鸣。乔伊斯20岁离开都柏林,曾经认为都柏林处处是问题、社会处于“瘫痪”状态,又在长久远离之后无比怀念,觉得故乡有许多魅力,他在40年苦心孤诣的勤奋创作中,表现故乡的生活与精神是永恒的主题。戴从容也同样在离开苏州多年以后,反倒时常回忆起在苏州生活的细节和片段,才开始懂得欣赏故乡这座千年古城的风骨与韵味。

由于戴从容的博士论文要研究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需涵盖乔伊斯的所有作品。而作为乔伊斯文学生涯的最后一部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汇聚了他在文学创作和思考上所做的所有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

首次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时,她按照老办法从头读起,读了几页发觉进行不下去,便先去学习别人研究这部作品的方法。她找到一本书叫作《芬尼根守灵夜的万能钥匙》,参考其中的主题概括和解读,花一个月读完了全书。合上最后一页,发觉自己其实已记不得太多书中的内容,但却因奇妙的感受而亢奋。后来她总结道:“如果说读完《尤利西斯》之后,一个社会在我面前打开,那么读完了《芬尼根的守灵夜》后,我感觉一个宇宙打开了,那是一个非常博大、浩瀚、难以言喻、变化无穷的宇宙。”她认为在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中,结构从《尤利西斯》时期的复调进入了无调,这是借鉴了由勋伯格开创的现代主义音乐创作手法。《芬尼根的守灵夜》看似没有主题,但实际上内在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和不同的“主导动机”,阅读者可以根据这些主导动机去追溯其中更深入的内涵。

对于想要深入、系统地阅读乔伊斯的人,戴从容建议可以采用渐进式阅读的方法,在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之前,可以先读《都柏林人》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在乔伊斯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的深度是逐渐增长的。读者亦可通过阅读传记、文论的方式,在逐渐了解乔伊斯的基础上,挑战《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对于普通读者,她说其实可以用一种更放松的心态,试着打破自己固有的阅读习惯,不仅把这本书当成一部小说,更当成一个好玩的场所,大胆地去探索。

2

是艰辛挑战 亦是幸福体验

虽然在博士论文中谈出了一些艺术手法,但戴从容觉得自己并未把这部奇书读懂,心中始终抱着遗憾。进入复旦攻读博士后时,导师陈思和先生问她,乔伊斯还有什么尚未被今人研究透的作品吗?她说那就是《芬尼根的守灵夜》了,陈思和鼓励她说那这就是值得你去做的事。在导师的指点下,戴从容读博士后的两年都是在研究这部著作,她完成的结项课题专著《自由之书:芬尼根守灵夜的解读》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界对这项研究课题的承认使她获得了莫大的鼓舞。

收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优秀学术出版品牌“六点图书”创始人之一的倪为国向戴从容发出的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的邀约,起初她是婉拒的。“你把这本书翻译出来,抵得上你做的所有研究……只要你愿意做,有任何困难我们都愿意和你一起克服。”倪为国不轻易放弃,这番话倒真的说到了她心坎上,已花了多年光阴深入研究这部巨著,她比任何人都知道其独特性和价值所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她越来越对此书着迷,心中也生起宏愿:把它翻译成中文,让更多人可以阅读和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戴从容最终决定与“六点图书”签约。那一年,她的儿子两岁,还处于需要母亲长时间陪伴的阶段。开始翻译此书之后,她放弃了所有业余爱好,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三部分,分别用于完成学校里的工作、照顾小孩和翻译。父母搬来同住分担了部分家务和育儿的工作。即便如此,她大多数时候还是只能等孩子睡觉之后才有整块儿的时间去静下心来做翻译。

尽管这种身兼多职、勉力平衡的压力状态持续了很久,但如今说起来,她还是更愿意回味那些细微而又实在的甘甜。比如在寒冷的冬夜,她挑灯苦译之后去睡觉,孩子已然沉入梦乡,手脚冰凉地钻进被窝,抱住小孩温软的身体,所有疲惫顷刻尽消,入眠也变得很容易。这种种微小而美好的点滴,让她觉得带小孩的同时翻译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幸福体验。

3

呕心沥血作注释 助读者自由探索

想知道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有多难,可以先看看它对于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有多难读懂。1939年,当乔伊斯将耗费17年心血写就的这部作品交付出版时,曾抛下话:“这本书至少可以让评论家忙上三百年。”他还说,完成这部作品后,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做:等待死亡。

翻开首页,入目皆是任何字典都查不到的生词,一半以上的词语是乔伊斯用几个词语的部分字母组合自造的混成词,即便是最普通的词语,也可能包含多种意义。书中糅合超过60种语言,从希伯来古语到梵文,从爱尔兰方言到日本文字等等。此外通篇隐喻、暗示、双关、幻象;句子结构打破了主谓宾的定式,颠三倒四;细节凌乱离奇,阻断读者的思绪,戏谑读者的心智,令阅读成为引人向往却难以攀登的奇峰。

在戴从容看来:“与其说语言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最终意图,不如说超越语言的限制才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最终意图。在这本“天书”中,乔伊斯通过将所有的词语打碎、变形、重组,以此来挣脱语言的枷锁,并使自己成为语言创造者,在创作中获得自由。”这部作品更独特之处在于,人物的姓名和身份同样不断变化,无法统一。同时,乔伊斯赋予了语言以新的形式和无穷的意义,让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个词语,都在多重组合之下拥有了不断解读、不断得出新意的无限可能。乔伊斯把《芬尼根的守灵夜》称作一个“万花筒”,他早就意识到,word(词语)就是world(世界)。

一开始,戴从容还是按传统的翻译的方式,把找到词语的含义视为翻译的目标。因此对于《芬尼根的守灵夜》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在不同语言里有不同的拼写、但是意思相同这种情况,她满足于只选取一种语言,解释出这个意思。随着翻译的深入,她开始意识到,在乔伊斯这里每一种语言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重要的不是它们表达的意思,而是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显示出多元文化对话的主旨。

翻译此书的进度之慢超乎常人想象,起初她在心无旁骛的状态下三天才能翻完一页,后来找到适切的模式后速度提升,但最快时翻译完一页也要两天多。若遇上现实生活中的干扰不得不暂停,焦虑在所难免。她时而感觉如同在他人的梦境中跋涉,时而又觉得恍若独行于无边沙漠,前路漫漫望不到头。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场极限之旅,也不能预料译作完成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反馈与影响。她也曾有过身心几近耗竭,生出留待退休后再继续的念头,但她并未真的停下,而是凭借着对此书宝贵价值的认同而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不辍。

为了便于读者进入阅读和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戴从容采用了“翻译+注释”的方式,她在书中累计添加了41856条注释,注释的体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原文。对此译法,戴从容表示,正文的大字部分是自己经过多年研究后理解的能连贯成具有逻辑意义的解读,但她呕心沥血做的四万多条注释,就是为了让读者进入这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文本后,能够跳出正文的限制,做出自己的解读。2012年收到第一卷时,文洁若曾撰文道:“当戴从容把一部每页都有一半注释的《芬尼根的守灵夜》递到我手里时,我既震惊又敬佩。《尤利西斯》出版后我曾想一鼓作气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也翻译出来,但萧乾对我说,《尤利西斯》被人们称为天书,实际上《芬尼根的守灵夜》才是真正的天书。……当我听说《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已经翻译出来时感到非常震惊,又听说译者是戴从容,我就放心了,我相信她能行……”

说起来,戴从容之所以自始至终对“多元碰撞与交融”这个主题着迷,或许是因为她本身就拥有反差极大的丰沛灵魂,谁能想到她着手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前最大的爱好是打RPG角色扮演游戏,一度极为上瘾。如今在南京大学任教,她给本科生上的一门课是西方科幻小说赏析。她常对学生们说,文学就像给了你一把伞,又在伞上开了一个洞;给予你一定的保护,又让你能看到不同的天空。

谈到研究和翻译乔伊斯作品对自己的改变,戴从容笑说自己如今对于外部世界不再有期待,这并非悲观主义,而是全然地敞开与包容,是放下对确定性的执念,也放下一切所谓的“标准”,如此壁垒与局限尽皆消失,通往自由辽阔之境的路就在脚下。

交付了《芬尼根的守灵夜》译稿后,戴从容稍作休整,立即又投入了新一轮的翻译工作中。这一回她选择的是由津巴布韦作家丹加伦芭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其中首部《不安的处境》已经出版,后两部书的翻译也已完成,预计于明年陆续问世。

戴从容人如其名,时刻不徐不疾、淡定从容,却总能言必行,行必果。她激情深潜好似故乡的河流,平波缓进而又永不停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