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什么样的短视频会被记住? 《F1:狂飙飞车》:人之歌也是岁月之歌 历史并不因影片改变 但影片可以让我们铭记历史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8-24

历史并不因影片改变 但影片可以让我们铭记历史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看中国二战电影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卜翌

电影是奇妙的时空容器,既能将昨日记忆定格在光影之间,也能让今日观众与早已远去的硝烟重逢。二战题材在中国电影史上,承载着民族记忆、文化传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重情感。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年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东极岛》与即将上映的《731》的集中亮相,更像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在新时代的一次阶段性汇报。

宏大叙事时代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历程,实际上折射出社会思潮、历史认知与艺术表达的深刻变迁,创作视角经历了清晰的嬗变。

早期电影(1949年前),以1937年田汉、夏衍编剧,许幸之导演,袁牧之、王人美等领衔主演的《风云儿女》和1938年由应云卫导演,袁牧之主演的战时版《八百壮士》,以及同年由史东山执导并编剧,魏鹤龄、舒绣文等主演的“九一八事变”背景下的《保卫我们的土地》等作品为代表,主旨都是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交织,令平民处于对“英雄化”的期待中。

1949年之后,电影迅速成为宣传的重要阵地。《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皆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些电影俱强调群众智慧与全民参与,人物理想化典型化,敌方则是程式化反派。同时,多以舞台化布景拍摄为主,冲突场面依赖肢体表演和烟火效果,台词铿锵有力,同时也注重寓教于乐。这一时期的抗战片,本质上是历史叙事的影像化版本,为观众塑造了早期“抗日电影”集体记忆。

类型探索时代

20世纪80年代的二战片出现了现实主义转型与人性关注。1986年由杨光远、翟俊杰执导的《血战台儿庄》强化了历史细节与真实战场氛围。人物更有缺点与内心冲突,叙事更注重历史真实性与心理刻画。

1999年冯小宁自编自导的《黄河绝恋》,加入了爱情线与国际视角。这一时期的片方开始注重票房,导演尝试用大景观、色彩美学、象征性镜头更新影像语汇,典型英雄转向有情感、有特点、有个人命运的立体人物。

新世纪初,进口大片冲击票房,中国电影开始考虑商业大片模式。数字摄影和CG初步进入制作流程。2009年陆川执导的《南京!南京!》在视觉调度上吸收了西方战争片的经验。

2010年至今,抗战片需在超级大片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定位。数字特效(CGI)、IMAX摄影、动作捕捉的成熟应用,以及高动态航拍、大规模实景、LED屏虚拟拍摄和较成熟的爆破特效,皆令战争场面更真实震撼和具有沉浸感。同时观众审美升级,创作者转而寻找更细分的切口。电影叙事不再局限于宏大表述,普通人的命运成为创作重点。

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注重人物情感和场面美学。2020年管虎执导的《八佰》成为全球第三部、亚洲第一部全片使用IMAX摄像机拍摄的商业电影。2023年梁朝伟、王一博主演的《无名》作为以二战末期上海为背景的谍战片,主打非线性叙事结构……

多层次主题时代

时至今年,《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和《731》的创作分化倾向愈加明显,呈现出更多的人性探讨和对战争创伤的表达。《南京照相馆》聚焦南京大屠杀中的个人与家庭命运,用静物与影像记忆营造独特质感,还原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南京街区,柔中带冷的色调,和去血腥化的留白,令人更心存沉重。这种封闭空间与群像戏的设计,是类型片的成熟手法。《东极岛》中,管虎将“里斯本丸”事件拍成了一部带有灾难片气质的战争片。在抗战背景中引入悬疑与海岛环境,强化空间与心理张力。叙事上弱化了敌我对抗,突出人的共性,这种设定有利于影片走向国际市场。将要上映的《731》的预告片显示,其有着国际惊悚片质感,并提醒了:“未满18周岁请谨慎选择观看”。

与前几十年相比,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抗战片的更新趋势:从宏大战役走向微观生活与隐秘历史的题材纵深化;工业标准化的技术升级;商业类型化打造更接近国际大片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主题诉求从记忆转变为共鸣——不再是单一的民族仇恨宣泄,而是加入人道主义、和平反思等多层次主题。

中国二战片在七十余年中不断演变与创作。当下不再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影像语言和商业运作的探索。在技术与市场双重驱动下,未来的中国二战片或将走向一种历史深度与类型魅力并存的新局面——既不回避记忆,也敢于在影像表达上拥抱更多可能。历史并不会因为影片上映而改变,但影片可以让历史被更多人记住——当众人在观影后有所思考省悟,这种记忆才真正留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