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十三年前的春天,我曾前往滇西,沿着当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的路线,先后寻访了芒市、龙陵、松山、腾冲等地。到达腾冲后,我首先要去的就是国殇墓园。
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国土,彻底打通中国当时唯一的陆上国际交通运输线——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让盟国的援华抗战物资顺利进入中国,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大反攻,从5月11日第二十集团军六个师强渡怒江开始,到9月14日攻克腾冲城,远征军的将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历时127天,终于夺回“极边第一城”腾冲,使之成为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座被日军占据的县城。腾冲一战,共击毙日军6000余人,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军官兵阵亡19名。为了纪念阵亡将士与死难民众,腾冲各界与第二十集团军协调合作,在1944年冬动工兴建国殇墓园,1945年7月7日落成。
记得去瞻仰国殇墓园的那天,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格外清新,墓园中的苍松翠柏更显蓊郁青幽,庄严肃穆。登上安葬了3346位阵亡官兵遗骸的小团坡石阶,一座高十余米的纪念塔映入眼帘,上方是指挥了腾冲收复战的第20集团军司令官霍揆章的题字:“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下面是首倡修建国殇墓园的腾冲政界名宿李根源的题词:“民族英雄”。3346位阵亡官兵的墓碑以纪念塔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并以中轴线对称布置,仿佛成千上万的远征军官兵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向腾冲城发起集团冲锋,纵然尸山血海,也义无反顾,勇猛向前,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
这时,小团坡另一侧石阶上,有两个女孩慢慢走了上来,一个身穿白衬衫牛仔裤,另一个一袭墨绿色碎花连衣裙。只见她俩走到纪念塔前,默默凝视了一会,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由于背对着我,我看不清她们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彼时彼刻她俩沉重敬慕的心情,也许还带着一丝悲怆。她俩的出现至少解开了长久以来缭绕在我心头的一个疑问,即:比我们年轻甚至更年轻的后辈,是否像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那样,对那段屈辱和抗争的悲壮历史铭心刻骨?答案是肯定的。牢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三年后一个秋日的下午,我又来到湖南常德,专程瞻仰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1943年11月,日军调集3万兵力,向古城常德发动全面进攻,企图一举攻而占之。第74军57师8000官兵,在师长余程万的指挥下,与日军血战16个昼夜,予敌重创。日军攻入城内后,我军依然死战不退,与日寇展开逐街逐墙逐屋拼死争夺的巷战,直至弹尽粮绝。是役,57师几乎全军覆没。为纪念阵亡将士,时任74军军长王耀武与常德县长戴九峰主持修建了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1944年,公墓正式动工,集中阵亡将士遗骨堆成一座长55米、宽45米、高0.8米的大方台,上铺青石板,其上矗立起一座高近9米的纪念碑。我穿过公墓牌楼,走向纪念碑,默读着碑座正中的对联“已表精忠光日月,长留浩气壮湖湘”。
第二天上午,我无意间来到离阵亡将士公墓不远的春申阁,这里背靠滔滔奔流的沅江,原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居。春申阁当中的一副对联“珠履三千,要使英雄皆入彀;虎贲百万,不教嬴氏独称王”,出自著名文史学家羊春秋之手,将春申君在国家危难之际广纳人才、尚武整军、力抗强秦的作为与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浩然正气,与中国将士的英雄气概不正是一脉相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