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的大咖啡馆公开放映了十余部短片,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随后,电影便作为“舶来品”流入中国。
1913年9月29日,由郑正秋编剧、与张石川联合执导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新新舞台上映(今址为南京东路627号),揭开了中国拍摄故事电影的序幕。
破天荒的《难夫难妻》
郑正秋,祖籍广东潮阳,原名芳泽,号伯常,别号药风。郑正秋的祖父郑介臣在上海开埠后举家来沪经商,父亲郑让卿曾当过苏浙盐运使、三穗知府。郑正秋启蒙于私塾,后进入育才公学读书。
1902年,因带头反抗洋先生在课堂上体罚学生,14岁的郑正秋被父亲勒令停学,回家接手家族生意。不过,这位少东家对做生意没有天分,倒是利用平日空闲读了很多书,还迷上了各种戏曲演出。1910年11月26日,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发表了署名正秋的长篇剧评《丽丽所戏言》引起极大反响,郑正秋的名字也由此在文艺界传开。在当时的新剧、电影潮流之下,郑正秋的兴趣也逐渐转向新剧,他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写了部歌颂辛亥革命的新剧《铁血鸳鸯》。1913年,郑正秋参与的新民社又上演了由《威尼斯商人》改编的文明戏《肉券》,首开中国人用汉语演出莎剧之先河。
1913年秋,郑正秋和张石川等人组成新民公司,承接亚细亚影戏公司的影片摄制业务。在第一次创作电影剧本时,郑正秋几经思索,最后在众多选题中选定了抨击包办婚姻的主题。郑正秋以家乡广东潮州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成了《洞房花烛》的剧本,故事从媒人撮合说起,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最后到他们婚后痛苦的“难夫难妻”的生活。由于当时风气未开,郑正秋在文明新戏(话剧)的演员中挑选了一些男演员,在香港路1号的亚细亚公司对面搭建的临时摄影棚中开拍。片子拍完,郑正秋将影片名字从《洞房花烛》改为《难夫难妻》。
1913年9月29日,《难夫难妻》在新新舞台正式上映,郑正秋当时为电影撰写的广告词是:“亚细亚影戏公司厚资聘请新民社诸君扮演的中国家庭新剧《难夫难妻》,无不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目睹该戏必定拍手叫绝,此由中国演剧摄制影片,均为海上破天荒之第一次也。”电影上映后轰动上海,连续放映了60多天。《难夫难妻》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18年,广东侨商郭氏在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建造了永安大厦,1922年又在新新舞台旧址造起了新永安大厦。新永安大厦由哈沙德洋行设计,锦石记和陶桂记两家营造商承建。该大楼呈三角形体,由三段柱体组成,共21层,7层以下呈梯形,7层以上是方形,总高92米。因在大厦七楼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游乐场,1937年郭氏成功注册商标“七重天”,新永安大厦由此改名为“七重天”。
高票房的《姊妹花》
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开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经营。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等在贵州路上创立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就在上海拍摄了《劳工之爱情》,这部被视为开启“江南电影”风格的影片就是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的。
20世纪20年代,武侠小说在中国兴起,张石川请来老搭档郑正秋亲自操刀,将长篇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火烧红莲寺》,又请来胡蝶担纲女主角,由顶级摄影师董克毅掌镜拍片。影片《火烧红莲寺》采用吊钢丝、叠印、动画等技术制造武打效果,1928年上映后风靡一时。明星公司后来拍摄了18部《火烧红莲寺》的续集,续集数量在早期电影中堪称之最。
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后,郑正秋编导的《姊妹花》于1934年除夕(2月13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上映。《姊妹花》根据郑正秋创作的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是其家庭伦理情节剧编导的巅峰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郑正秋触及了乡村破产、军阀当政、贫富悬殊等尖锐话题,引起观众共鸣。《姊妹花》当时连续放映了60天,是国产影片市场的第一部高票房电影,不仅成为胡蝶的代表作,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催眠曲》也风靡一时。1935年6月5日,郑正秋参与执导的战争电影《热血忠魂》上映。7月16日晨,郑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46岁。郑正秋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拍一部既要有意义,又要受观众欢迎的好影片,最重要的在于“一要情理,二要分寸”的经验,至今仍被电影创作者视为至理名言。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