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执子之手(篆刻) 蝶儿双双(插画) 迎得流星一片来 星河流转,七夕滋味 “稚”勇烽火童年 用她喜欢的方式来爱 梦萦太和里
第12版:夜光杯 2025-08-29

用她喜欢的方式来爱

马明博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远古到今天,真的一直遵循着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吗?引发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是一张纸——一份红底黑字、签订于1921年的“卖身契”,由石家庄大宗地契博物馆收藏并陈列着。

以前听说过“卖身契”,但没见过实物。在这份“卖身契”的左上角,贴有四枚河北井陉县出具的印花税票,可见这张“卖身契”是为当时法律所认可的。“卖身契”寥寥百字,大意如下:“主婚人梁某某,由媒妁先生之介绍……因年成不好,家中无有吃用,今将自己本妻情愿出卖与梁某为妻。今凭媒人作成,言明卖价大洋元六十五元正。其钱当日交足,同媒公过手不欠,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媒人某某 民国十年七月十五日”文字虽短,却读得人心惊肉跳。一同观展的友人说:民国时期,有卖妻子的,有卖儿女的,这样的事不少呢。友人的解释,合乎那个时代的法律与风俗。但是若对照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看,把人当作商品买卖的地域或者族群,离文明很遥远。胡适先生曾提出一个观点: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笔者从这张20世纪上半叶的“卖身契”,联想到敦煌石窟藏经洞里收藏、于一千多年后重见天日的“放妻书”。

“放妻书”,也叫“休书”,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离婚证明。在敦煌出土文献中,共有十多件,其中以“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最为闻名。“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某某 于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

夫妻是缘,缘分尽了,散就散吧。男女离婚时,大多水火不容、怒目相向,而这份“放妻书”则是好聚好散,没有你死我活的诅咒,反倒祝愿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对离婚后的女方,男方不但负担了未来的三年衣粮,并且一次性付清。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语气温柔,遣词风雅,有着今人难以企及的文艺范儿;最后“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这份“放妻书”,让人窥见唐代男女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与那份“卖身契”一对照,更令人感慨……近20年来,“国学”兴起,有所谓的“女德班”提出了奇葩的主张,女人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是进步,还是退步?答案不言自明。

去年十月,中国台湾地区一位流行歌手迎娶了比自己大14岁的经纪人姐姐。在婚礼现场,主持人张小燕女士为他们证婚时,真诚地说:“你爱她,我们都知道。但我想告诉你,结婚以后,你要用她喜欢的方式来爱。”

这句“用她喜欢的方式来爱”,几乎适用于世间所有结婚成家的男人。“用她/他喜欢的方式来爱”,这句话的使用范围,绝不仅限于爱情、婚姻、家庭,甚至可以套用到教育、公司经营、行政管理等社会范畴中。

时近“七夕”,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情人节”,愿读到此文的善男子、善女人,能领悟一个道理:爱一个人,不是把对方困在你的世界里,而是让他/她在你的帮助下能够自由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