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上海1013座公园织就“千园之城”
第4版:民生调查 2025-08-29
推窗见绿 出门入园

上海1013座公园织就“千园之城”

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内立着“上海第1000座公园”的牌子 本版图片 记者 周馨 摄

女孩们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内荡秋千拍照

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的帐篷草坪区内,小朋友正在尝试搭建帐篷

阳光下,公园里的各种鲜花盛放

本报记者 金旻矣

上海,已成“千园之城”。上海昨天宣布,随着徐汇区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等一批公园被纳入公园名录,全市各类公园现已达1013座。这也意味着,上海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期间建成“千园之城”的目标,市民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

从街角绿地到百年名园,从社区口袋公园到滨江生态空间,千座公园如珍珠般散落于各个角落。面对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极高等难点,这一轮“千园”是如何挖潜建成的?下一轮“千园”又将向哪些地方“要空间”?在公园品质上又有哪些新期待?

1 绿色满城 1013座公园遍布全市

数据显示,上海各类公园已达1013座。其中城市公园522座、口袋公园371座、休闲森林公园119座、主题公园1座,首轮“千园之城”建设目标提前完成,城乡公园体系初步建成。“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公园绿地2500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5平方米,较“十四五”初人均增加1平方米。

同时,目前本市已初步形成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道休闲网络,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1998.81公里。立体绿化总面积达到518.16公顷,全市公园绿地服务均衡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今年以来,本市已新建绿地652.82公顷,完成全年任务量的65%;新建绿道100.32公里,完成全年任务量的77%;新建立体绿化34.93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量的87%。

在“千园之城”的蓝图中,环城生态公园带无疑是一条璀璨的“绿色项链”。截至7月,“环内”累计新增楔形绿地面积330公顷,吴淞江、碧云楔形绿地约50公顷,北蔡、大场楔形绿地等约124公顷项目正推进建设。“环上”建成开放浦东赵家沟秀林公园、嘉定蝶语园等40座公园,今年年底将再增普陀新杨公园、浦东沔西公园等10座环上公园。“环外”的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被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

在远郊,“五个新城”每年50公里环新城绿道和5000亩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大师园及桥链驿站众创设计成果则加快落地实施,年内,将开工建设青浦盈珠园、漫春园,奉贤浦江园、松江塔汇森林4个大师园。

2 深度挖潜 为公园数量“做加法”

千园,来之不易。超大型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分布密集,面对这两大挑战,上海深度挖潜,通过各种方式为公园数量做“加法”。

本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总体考虑始于2019年,结合“十四五”规划研究形成《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生态“超级”工程,支撑上海公园城市建设。随后,《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陆续出台,也为“千园工程”提供了支撑和指导。

“上海在‘十三五’末公园数量为406座,‘十四五’期间创造性地提出城乡公园体系建设,根据‘全域公园’的思路系统谋划公园的布局,将布局体系中的绿色空间都纳入板块中。”市绿化市容局公共绿地处处长管群飞表示,“体系中的每类公园都有自己的作用,有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有的为郊游休憩服务,有的还能为长三角城市居民服务。”

比如,371座口袋公园的建成就藏着将城市“金角银边”转化为市民“后花园”的巧思。这些“小而美”的公园主题特色明显、服务功能完善、景观面貌良好,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好去处。

又如,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推动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也尤为重要,“千园”中就有一定比例来自各企事业单位打开围墙“广纳市民”。截至7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开放面积100余公顷。

还有一部分由林带、林地“变身”而成。“十四五”期间,通过增加便民设施、重塑休憩景观等功能提升,绿带蜕变为公园带,50座“环上公园”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休闲森林公园则是开放休闲林地的“升级版”。通过完善林地基础设施、优化林相结构与森林景观,上海现已建设完成193个开放休闲林地,将原本难以进入的密林改造为可穿行、可赏景、可游憩又充满野趣的绿洲。

3 倾听民意 为品质服务“做乘法”

在努力增加公园数量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在为公园品质与服务“做乘法”。“上海公园通过无界融合、‘公园+’等方式来提质增效。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而是品质和服务。”管群飞认为,“无界”不仅体现在物理边界的打破,也体现在开放时间的突破。目前,全市858座公园已实现24小时开放,占城乡公园总数的85%。

而“公园+”则旨在满足社会多元人群的需求。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红色资源……公园可以搭载各种服务内容和业态,提升游园体验感,也避免了“千园一面”。

同时,根据对市民的意见征询结果,上海也在帐篷搭建、宠物入园、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适老适幼化改造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项项惠民政策。比如今年本市将“在25座公园增设儿童友好活动设施(场地)”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已完成全年任务工作量的72%。

此外,上海还在打造公园城市样板区、样板点,围绕促进区域开放共享、推动配套功能提质、完善可持续空间经营、强化多元资金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

4 未来展望 下一轮“千园”有新期待

下一轮“千园”,如何实现?记者获悉,“十五五”期间,全市预计新增各类公园5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50万平方米,新建绿道500公里以上。

这500座公园将向哪儿“要空间”?“初步规划是,新建50座城市公园,再挖掘城市边角料空间和单位附属绿地潜力,建250个口袋公园。在郊区增加150—200个休闲森林公园,另外增加一批社区花园。”管群飞说。

而在品质上,下一轮“千园”也更值得期待。目前“上海智慧公园”微信公众号上已有本市公园的点位和信息,下一步计划以线上地图形式集成全市公园信息,方便市民“按图索骥”。

本市也正考虑对儿童滑板车、自行车入园等需求进行研究和探索。外环绿道贯通后,“环上”就将形成一个40平方公里的“大公园”,今后市民可以无间断地骑行100多公里。同时,对自行车进园安全会有更细致的规划考量。

西岸自然艺术公园

它把森林虫趣搬进了市中心

2.7公里地面绿道获得全球设计领域金奖,500米的架空栈道创造了“林间穿行”体验,3公顷“森虫秘境”成为儿童友好示范样板,刚开放的“树篱学堂”为亲子家庭提供了消暑好去处……昨天,上海宣布建成“千园之城”,第1000座公园落址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凭借高品质的设计和丰富的游园体验,这座公园已成为远近市民争相打卡的“新宠”。

玩乐设施妙趣横生

虽然气温持续攀升,昨天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内仍有不少游客。儿童乐园“森虫秘境”里,竹节虫秋千、千足虫座椅等9处无动力游乐设施吸引了不少孩子。

公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儿童友好,以“森林下面有什么”为主题营建了3公顷的儿童友好示范样板。此外,公园还致力于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增加鸟嗜植物及蜜源植物,营造两栖、林鸟、访花昆虫的生境,沿“生态之径”布局昆虫、植物、鸟类科普站点,为孩子们打造科普研学、自然教育、亲子互动创新融合的知识森林。

绿道体系斩获大奖

该公园内获得全球大奖的多维绿道体系,则为市民提供了慢行和跑步空间。记者获悉,全长约2.7公里的绿道“串绿成线、串珠成链”,建成后获得了全球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美国缪斯奖”公园公共类金奖。

来自“水石设计”的设计团队表示,为实现公园东西向大贯通,设计时遵循了“漂浮的锦缎”这一理念。同时,架空栈桥与地面的高差构建出独特的空间体验,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效果。通过多维绿道体系的连接,公园内的4片帐篷草坪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各类活动场所可达性更高。

最低干预生态优先

公园的前身是外环绿带,在建造过程中,绿化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的最低干预原则,构建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庇护所。

在建设前期,绿化部门就联合上海植物园科研团队开展生态基底调查与评估。改造后,乔木树种从24种增加到70余种,灌木增加约40种。同时,园内实施保育分区,设置“生态保育岛”,促进自然生境恢复。在儿童游乐区、运动场等处,也结合保留的景观树种,打造林下游憩设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