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世荪
早些年,每到盛夏,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总能听到“嘀哩呱喇”的木拖板声。这被称作木拖板的物件,亦名木拖鞋、木屐或木履,在中国的历史能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相传晋文公将介子推抱过的树木制成木屐,“足下”这一敬称便由此而来;而“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屐异”的“孔子履”,曾被视作国宝珍藏。到了汉代,木拖板已成寻常之物。东汉《风俗通义》中记载:“(西汉)延嘉中,京师好着木屐;妇人始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为系。”如今日本人居家必备的木屐,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的。至于样式,《晋书》曾提及:“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至(西晋)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
历史长河中,有几双木拖板因承载的趣闻而流传至今。其一为“西子屐”: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在宫里修建“响屧廊”,以空瓮为廊基、木板铺廊道,木屐踏过便会发出清越声响。其二是“阮孚屐”:晋代“竹林七贤”阮咸之子阮孚嗜酒放浪,却对木屐情有独钟,曾被人撞见在家中亲自为木拖板清洁敷蜡,“阮孚蜡屐”的成语便由此而来,暗指对常物爱之过甚。还有一双是“灵运屐”:南朝诗人谢灵运常穿它“登山涉岭,未尝须臾离也”,这双鞋底镶有棱齿,成了他漫游山水的伙伴,故有诗句“遂求灵运屐,一往眺林坰”。明代以后,木拖板在南方愈发普及。谢肇淛《五杂组》记载:“今世吾闽兴化、泉、漳三郡,以屐当靸,洗足竟,即跣而着之,不论贵贱男女皆然,盖其地妇人多不缠足也。女屐加以彩画,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阁阁然,想似西子响屧廊时也。”此时的木屐已真正“拖”着穿,无需“五色采为系”,也不能“登山涉岭”,成了名副其实的“木拖板”。冯梦龙的《山歌》中也已有“木拖”的叫法。
对上海人而言,木拖板不仅历史悠久,更承载着深厚的生活情结。小说《繁花》里描绘:夏日晚间,“路边到处是乘凉居民,大人小囡,脚下无数双木拖板,滴刮乱响”;薛理勇在《上海闲话》中提到:“木拖板是60年代前上海夏日家居最常穿的鞋”;彭瑞高的《木拖板》、畸笔叟的《天热了,想起“木拖爿”》、朱少伟的《木屐的由来》等文字,都以这曾风靡一时的物件为念。只是随着时代变迁,木拖板渐被塑料拖鞋替代,那“嘀哩呱喇”的声响,也淡出了街巷,成了老上海人记忆里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