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
窑洞对(中国画) 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 一碗烂糊面 看日落晚霞 石油小镇没有怪兽只有风 多伦路上的身影与淞沪硝烟
第14版:夜光杯 2025-09-06

多伦路上的身影与淞沪硝烟

君天

8月底的时候,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让孩子们接受红色教育,我带了一队中学生从虹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出发,途经李白烈士故居,一直走到多伦路文化街。这确实是上海最适合City Walk打卡的一段红色路线。

快到初秋的天气依然闷热,不到三公里的路途,走走停停间,也让孩子们长了不少见识。鲁迅纪念馆正在做名为“时代强音”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里面除了鲁迅,有许多左翼作家的史料展览,而走到青石板铺就的多伦路,我们同样能看到诸多左联作家的塑像。不过相对于鲁迅、茅盾、丁玲,认识冯雪峰的人可能就比较少。而冯雪峰,却是我在做抗战研究时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个作家。

冯雪峰的雕像位于多伦路文化街的核心地带,风格写实,和历史上他本人一样,西装领带英俊干练。1928年冯雪峰结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1929年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值得一说的是,冯雪峰是少数参加过长征的左联作家,曾经拄着棍子和战友们一起翻越雪山草地。1936年4月,冯雪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先一步回到上海,通过鲁迅先生找到了共产党在文艺阵地的老关系,同样是左联作家的王尧山。他们和潘汉年一起筹建上海办事处。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冯雪峰主持治丧工作,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方志敏同志的遗著,包括《可爱的中国》《清贫》和给党中央的信,就是许广平交给冯雪峰,冯雪峰再安排王尧山作为政治交通员送去西安的。

可以说,刘晓同志1937年6月回上海重建党组织前,就是冯雪峰在为重建工作打基础。而当冯雪峰把重建工作转交后,自己则秉承着文人的特性,回老家撰写长征主题的小说去了。只可惜他的长征小说之后因为他身陷牢狱而稿件失散,最终未能出版。据说他用了几年时间写了足有50万字。这种痛苦,作为作家我真的感同身受。但是要革命就一定会有牺牲,而留得有用之身一定是更重要的。

在上海接过冯雪峰接力棒的是被称为“老王”的王尧山。1927年他到上海当学徒,1931年加入共产党。1932年他失掉组织关系后加入左联,担任过左联的组织部部长。在刘晓到上海之前,他和冯雪峰一起联络失散的上海共产党人,为组织甄别党员。刘晓和王尧山等同志重建上海党组织,成立江苏省委的时间,正是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开打,全面抗战爆发的关键节点。因此他们的工作重心,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上。上海共产党和隐秘交通线支撑起了长三角一带的抗日斗争。当年的抗战历史,年轻人知道南京大屠杀,却较少知道八一三淞沪会战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残暴罪行。一路上打卡各个红色地标的同学同样如此。事实上,淞沪会战时上海人民付出过惨痛代价,根据战后调查统计,战役期间上海平民直接死于战火的人数约10万—15万。诸多激战城区沦为“死亡地带”。日军在进攻闸北时,实施“焦土战术”,导致闸北90%的建筑化为废墟。虹口和杨树浦都是激战区,双方可谓寸土必争,虹口华界区域80%的建筑被炸毁,炸弹在虹口租界和华界间炸出一条惨烈的界线。杨浦的水厂电厂铁轨遭受严重破坏,平民区和工业区被无差别打击。

抚摸史书上的弹痕,我们常说勿忘国耻,但对自家城市发生过的事,却知晓甚少。宣传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是想以暴制暴。战争是魔鬼,纪念馆里的灯光,是为了不再让魔鬼上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