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 星期日
秋染塔里木河(摄影) 次坞打面 “三创”拍案惊奇 爱作诗的绿化工 儿时的冷饮 次洛三遇白骨精
第12版:夜光杯 2025-09-13

“三创”拍案惊奇

周洋

作为晚报专栏作家,李大伟的文章无疑是很受读者欢迎的。他的文笔机智幽默,恣意挥洒,有着极高的文字辨识度。近日李大伟的新著《上海尘事》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通读全书,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那就是:创作、创新、创业。这“三创”中蕴含一种生生不息、力争上游的精神,这精神发轫于市井、勃发于商海、浸润着人文关怀,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距离李大伟上一本随笔集的出版,已过去八年。我从《食色之惑》《上海生意经》开始阅读李大伟。知道他在改革开放初期毕业于上师大中文系,当过教师,做过记者,但其率性而为的性格终究难成循规蹈矩的单位中人,遂下海经商,曾卖过西瓜,开过饭店,经历过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一番打拼后拥有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60岁后退而不休二次创业。《上海尘事》中,不变的是幽默,丰富的是阅历,上海味淡了,人情世故浓了。从《文人生意经》中财富与尊严的辩证关系,到《替AA制画像》里请客与聚餐的底层逻辑异同,由种种精打细算的成本考量悟出《非吝啬的节约》,再到《父亲墓前的思绪》牵引出异地他乡做生意的不易,李大伟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诉说着财富积累背后的点滴感悟。他交游广泛,涉及行业更多,其感悟自然与书斋人物不同,用他的话来说,“都是从皮肉之苦中得来,多有带着眼泪的笑”,让我们看到创业不仅仅为了财富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坚守与追求,对平常人来说更有启示意义。

李大伟将自己的创作喻为“素描”,秉持动词+名词+数量词,忌用形容词和写作味精(金句、大话、励志语),摒弃华丽的辞藻堆砌,用最本真、最质朴的语言,书写上海街头巷尾的平凡人和琐事,我称之为市井烟火里的文学沉淀。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路灯下乘凉的左邻右舍,还是街头巷尾追逐嬉戏的孩童,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上海尘事》的“尘”,一如既往保持着这样的民间视角,大众的亦是朴素的。不谈风花雪月,只有人情世故,没有奢华,哪怕是轻奢。他说他喝茶,但从不参与下午茶。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刮辣松脆的“李大伟式”表达,正是他创作的魅力所在,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2000年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写专栏开始,李大伟的文字生涯已逾二十五载。他始终把创新作为一种腔调贯穿到字里行间,心心念念要写出与众不同的上海市民生活、人所未言的生意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李大伟说他有个幻想,让随笔展现生活,让生活入随笔而有思想,因有思想而生活更有意义。现在看来,这不是一个幻想,而是一个初现雏形的梦想。他驱动笔下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真实而灵动的上海。在这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城市里,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追梦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便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图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