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4日 星期日
秋染塔里木河(摄影) 次坞打面 “三创”拍案惊奇 爱作诗的绿化工 儿时的冷饮 次洛三遇白骨精
第12版:夜光杯 2025-09-13

次坞打面

罗静霞

那天,想换换味道,去吃一碗手工面条。这是一家诸暨夫妇开的店,男主人负责用钢棍打面、手工切面,女主人掌勺。沾满面粉的案板上是边烧边切的面条,手工打面经过和青菜、酥鱼、雪菜、蘑菇、鲜河虾、鸡蛋等各种配料排列组合,组成30个左右的种类。面条筋道、食材新鲜,没有黑科技就是它的特色。“是家常味道。”老板娘说。

古代人吃“洗手蟹”,意即在洗手待食的这段小空档,厨人已将食物端上来。这家的女店主也是身手麻利,客人坐下,点好面,可以望见她站在厨房里,在油烟机的旋转声里,她面对着锅台一扬手,伴随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炒声,然后一抬手,放下一勺汤,顺手推下盘内配料,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不一会儿满满一碗面条就上桌了。

红番茄切成方块碎粒,南瓜条深绿间着淡黄,颜色出挑,灰白的蘑菇呈薄片状,女店主的婆婆采自老家后山的鞭笋丝是整碗面的灵魂,老板娘自己腌制的雪菜鲜爽消腻,面尖顶上根据顾客意愿撒上一把碧绿的香菜是“点睛之笔”,色彩纷呈、香味弥漫。

我拿起香醋洒上几滴,这醋酸度醇和不冲鼻,酸香提味,真是一瓶好醋,喜欢辣味的可再加点店家自制的红辣酱在汤水里拌一拌。然后左手擎着小汤勺,右手夹起一筷子面条,放到汤勺上,那一根根略微卷曲的淡黄色面条在汤勺上一弹一弹的,活泼泼的样子。吹一吹气,送到嘴里,面条口感嫩滑弹牙,再送一勺汤到口中,因为面条不黏不糊,汤汁就呈现恰到好处的通透而清亮的淡黄色。馥郁咸香充盈于口腔,味觉层次丰富而美妙,有令人愉快的回味。

传说次坞打面早先是宫中食物。南宋迁都杭州时,一个宫廷面点师值夜时,夜深瞌睡袭来没能抵挡得住,任由乌桕子油灯上的火星滴落,烧坏了多幅珍贵的挂画。他心知闯祸,趁着夜色从宫中逃走,流落到次坞一带。于是打面的技艺便流入民间,并世代相传至今。让皇家的面食落入寻常百姓家,也是阴差阳错。次坞打面凭借北方面食的筋道,加上南方丰富的配料,论实力,靠运气,一直是面条江湖盟主。这擀成面条的面粉来自经历四时之气的小麦,是作物中的佳品。在野外“霜花草上大如钱”的寒冬时节,根系仍在向深处生长,在历经苦寒后等来春天的抽穗和成熟。而纯正的次坞打面经历棍棒多次的捶打才催生出筋道,韧性十足。小小一碗面也映照着我们芸芸众生的人生,禁得住千锤百炼,才出筋道,才有味道。

次坞打面,是经受住了千锤百炼的人间烟火。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