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最终目标:绘制人脑精细“地图” “黑科技”齐亮相  “冷成果”热应用 “上海方案”助推激光聚变能源落地
第3版:要闻 2025-09-21

“上海方案”助推激光聚变能源落地

参会嘉宾踏科技创新浪潮而来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2025浦江创新论坛汇聚全球科技领袖,共话开放合作与创新未来。在今天上午的主论坛上,张杰、贾科莫·卡瓦利、乌尔里克·普罗泽、卢煜明等世界顶尖科学家作主题演讲,戴国浩、王光宇在青年特别讲席上作分享。

推进聚变能源商用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实现激光聚变“点火”、首次实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后,“人类的终极能源终于到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透露,中国科研团队正以自主创新的“上海方案”加速推进激光聚变能源的实用化与商业化,为人类提供清洁、安全、近乎无限的终极能源,计划2045年在上海建成首个50赫兹百万千瓦级的激光聚变电站。

张杰于1997年提出理论构想,并带领团队在上海光机所“神光二号”升级装置等关键科研设施的支持下,完成了11轮大型物理实验,成功验证了“先压缩、后加热”的关键技术路径。目前,团队已启动位于上海光机所北区的聚变研究基地建设。面向商业电站的需求,团队计划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聚变增益,并突破50赫兹高重复频率关键技术;到2035年,开展激光聚变工程示范堆建设与验证;到2045年建成百万千瓦级商业聚变电站,实现并网发电。

与美国瞄准10赫兹重复频率的路线图相比,中国“上海方案”挑战50赫兹,意味着更高的能量输出与更低的单位发电成本。到2045年,美国聚变电价预计为每千瓦时0.37元人民币,而中国方案有望将其降至一半。

让癌细胞“浪子回头”

传统观点认为,癌症是DNA突变不断积累的结果。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研究主任贾科莫·卡瓦利(Giacomo Cavalli)却不这么认为。他质疑:“干细胞每天都在分裂、分化,DNA序列不变,却能变成皮肤、血液或神经细胞。既然正常细胞可以不靠突变改变命运,为什么癌症就一定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他的团队以果蝇为模型,发现当一种名为“多梳蛋白”(Polycomb)的关键表观调控因子被耗竭时,原本正常的眼组织细胞竟迅速癌变。“我们没有引入任何基因突变,只是扰乱了表观调控系统,癌症就发生了。当我们恢复这些表观调控因子的功能,癌细胞可以部分‘回退’到正常状态。这提示我们,治疗癌症不一定非要‘杀死’它,而是可以尝试‘教育’它,让它重新走上正常分化之路。”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中,团队已发现患者细胞存在显著的表观遗传异常。目前,相关表观遗传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相信,这将为癌症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AI呼唤青年人才

“历史上的颠覆式创新中,总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从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视角描绘了AI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脉络。

他说,从机械革命、电气革命到数字革命,再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智能革命,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由年轻人做出的卓越创新。这一加速趋势,同样也体现在科研创新成果产生影响力的速度上——科研成果从取得突破,到获得广泛应用与认可的周期显著缩短了,而AI时代的创新扩散速度还在变得更快,更加适合广大青年人才投身其中。

“AI也应是全球协作的事业。”面向未来,戴国浩强调,提升每焦耳能量可产出的智能水平,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能源、芯片、系统、数据、应用范式乃至产业的协同创新,共解有限能源下的AI能效命题。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易蓉 马丹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