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永远为小小的美好而雀跃 人人皆入戏  处处有剧情 你听过锯子演奏的《雪绒花》吗?
第4版:上海新闻 2025-09-21
一支银发乐团惊艳亮相 一段悠扬旋律满座叫好

你听过锯子演奏的《雪绒花》吗?

扫码看视频

谁能想到,一把看似普通的钢锯,居然能奏出如此优美的旋律。这就是锯琴,一种有着300多年历史却非常冷门的西洋乐器。近日,在虹口区举行的“银发版达人秀”海选现场,一支锯琴乐队惊艳亮相,一曲用锯子演奏的《雪绒花》赢得满堂喝彩。它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唯一成团的锯琴乐团,更是上海民间艺术团体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如今更是虹口区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熟练的锯琴手放眼世界都难寻,但在上海却能成团。这一罕见的艺术形式为何能在虹口落地开花,几经波折而坚挺不倒?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那是一个关于承诺与坚守的漫长约定。

以锯为琴

今年90岁高龄的佘瑞英是上海虹艺锯琴团团长,因腿脚不便已很久没下楼了。即便如此,她依旧操心着区文化馆每周四的锯琴团排练,团员都来了吗?谁又请假了?演出准备得怎么样了?这份责任,她一背近20年,而她与锯琴结缘,则要从1985年一场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奖赛说起。那年上海举办第一届卡西欧家庭演唱大奖赛,参赛者金少白一把锯琴技惊四座,引发了一波“锯琴热潮”,一时间学琴者众,协会成员多达百人,甚至在传统锯琴的基础上,改良研发出一种“中国锯琴”,音域更广,音色更好,同时便于演奏。

由于钢锯并无传统乐器的孔、管、键、盘、弦,演奏者必须巧妙地运用手和腿,通过精确的控制和协调,才能让它发出悦耳的声响。高手演奏,其旋律如泣如诉、百转千回、余音绕梁。但要达到这样炉火纯青的境界,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砺。

也许是因为演奏难度较高,大赛激发的锯琴热渐渐褪去,2000年以后上海锯琴发展一度沉寂。随着一批前辈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一绝活甚至面临失传。大师金少白也准备隐退,将传承锯琴的重担交给了他从小看大、信得过的佘瑞英。

“其实那时我对锯琴也谈不上有多喜欢,但既然答应长辈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不知不觉坚持了将近20年。”佘瑞英说,2007年上海虹艺锯琴团成立,她担任团长,得到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有了排练场地。从此,上海有了一支40多人的民间锯琴团,佘瑞英的人生轨迹也与锯琴紧密相连。

追梦之旅

当上团长后,佘瑞英一边邀请锯琴老前辈出山,提升乐团的专业水准;一边培养接班人,在年轻人中寻找新一代传承者。

1990年,东风中学曾培养出一批锯琴手,在全国比赛中斩获奖项。时过境迁,当年的那些中学生现在在哪里?佘瑞英经过一番努力,居然把当年的小琴手都找了出来,其中有一些人重新拿起锯琴,成为新的传承者。

多年来,这个乐团的成员每周四聚在区文化馆排练,雷打不动。前辈手把手教,毫无保留,新人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在陈志康、陈黎明、金少白、毛家行等行家的指导帮助下,乐团成员将锯琴技法和民乐风格糅入乐曲,开发了无伴奏演奏、立式独奏、与钢琴合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同时,大家继续钻研硬件的升级改造,让一把锯琴几乎可以演奏任何乐曲,不论是中国传统戏曲唱腔,还是西方经典音乐,都能很好展现。

目前,乐团已完成演出200多场,获得了国内外观众广泛认可,把小众乐器锯琴推向大众视野,并成功入选虹口区区级非遗技艺。除了参与本市重大演出,锯琴团还经常走进社区,向居民展现锯琴的独特魅力。“就像去年医生把我抢救回来一样,这些年我们也把锯琴抢救了回来。”

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传承如此冷门的乐器,值不值?佘瑞英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如果让她再选一次,还是会当这个团长。在她看来,就像是突然被人在手中塞了一盆美丽、稀有、脆弱的花朵。虽然自己没什么天赋,也并未做好准备,但还是选择全力以赴。“把这盆花照顾好,不让它在我手里枯萎,然后交给下一位有缘人。”佘瑞英说,近二十年她就在做这一件事。

不久后,乐团就将登上“银发版达人秀”,锯琴艺术也将时隔30多年再一次通过电视屏幕与上海观众见面。目前乐团成员正在加紧排练。身在家中的佘瑞英,虽然再也拉不开琴弓,也不能亲自前往,但她的心早已飞上舞台,和团员一起,向梦想进发。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