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人世间需要温情的“剧本” “要为省下钱来买票的观众演戏!” 从看见到“遇见”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9-21

从看见到“遇见”

——“遇见东坡”VR大空间沉浸展之我见

◆李 佳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这是900多年前的(农历)七月。只需走进一个特设空间,戴上一副VR眼镜,便能走进这时空交错的缝隙里,与苏轼笔下的赤壁“千年一遇”。所见如真似幻,所感似我非我,此时大江滔滔、天空深邃,同游者是东坡,你与他正欲扣舷而歌……

这一幕,出现在虹口和平书院的“遇见东坡”VR大空间沉浸展中。数字化时代,VR技术为“交互”提供了可能。VR以计算机仿真系统为核心技术,集成了虚拟和现实的数字世界。观者头戴显示器(VR头盔)、手拿手柄,即可来到这个世界里,与“数字人”共享虚拟空间。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互联的“数字宇宙”,有其独立性、特定性,能提供某种思考和生活模式,并有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感。

2015年被称作“VR元年”,这一年,脸书Oculus Rift头显和微软HoloLens眼镜先后发布;而后沉寂、酝酿若干年后,各类VR体验出现在公众视野,渐渐从“新鲜事物”变成了“喜闻乐见”。2023年,《消失的法老》与观众见面,该项目登陆上海后,10个月间吸引观众10万人次;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VR大电影《封神前传:一个女将军的殷商盛世》更成为“中国智慧·上海方案2025‘AI+文旅’优秀案例”。与之相比,“遇见东坡”VR展虽也融入了一定影视元素,以相对完整的剧本和叙事来结构全篇,并在细节上注入了丰富的想象,但作为一个文化普及项目,其更多的仍以文学和历史上“真实”的苏轼为蓝本,进行了更具学术底蕴的打磨。

进入这个192平方米的大空间,观众并不只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以主体身份,走进北宋“烟雨”。迎面款款而来的,是“老友”东坡,青袍大袖、快意潇洒,“你怎么才来呀?”——是啊,怎么才来?诗酒趁年华!马上携友同游吧,感受“千里快哉风”!你们从眉州故里出发,走过西湖、密州、黄州、赤壁、岭南、海南……这一路,“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程,是山水间的遇见,你们共同走过树木苍翠、竹林碧绿的“黄泥坂”,渡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周郎赤壁”;亦是生活里的遇见,你们在临皋亭听风,在农舍学堂畅谈,静思时耕读,兴起时烹茶。你见证了东坡人生的起起落落,伴他走过“向来萧瑟处”,共他一同赏荷、月下吟诗,任思绪遨游九霄,他就是在你的面前,将《黄州寒食帖》一挥而就,那一夜,案头洒满清辉,墨迹未干,热血难凉。你们将一生走成一个个瞬间,又用这些瞬间装点了人生。

当然,这是很个人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东坡”。数字化是冰冷的,亦是感性的,其以想象力搭建的虚拟空间,具有无限性与开放性,潜在地邀请着每位“走入者”加入这场浩大的虚构中,为虚拟世界注入自身的生命力量。“走入者”的阅历不同、性格不同、际遇不同,所见所感必不相同,这些都在塑造着VR世界,赋予其新的面貌,在此过程中,个体也会得到反哺和滋养。以VR技术为支撑,千年前的东坡与今天的你我,进入了同一时空,享有“同质”的(数字化的)生命。这个时空,介于过往和现实、已知和未知之间,既是完成时、也是进行时。从“看见”到“遇见”,一字之差,是一场正在进行的视觉变革,阅读变成了重塑、观看变成了探索,观众经历着全新的生命体验,那是一次现实的、可触可感的穿越。一切还在继续,一切皆有可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